齐林书院 > 小人物的英杰传 > 45.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了

45.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了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小人物的英杰传 !

    江东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并州人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虽然说并州商人的触角并没有放过江东那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地,但是遥远的路程和并不顺畅的道路显然让江东商品根本无法对并州的市场造成多大的影响,认真说起来甚至还不如道路同样艰难的益州。

    毕竟益州不论是茶叶还是蜀锦那可都是硬通货一样的名牌商品,绝对是众人追逐的焦点。

    当然,并州的情报部门与并州百姓的想法自然不会相同,他们一直都在关注着江东所发生的一切,虽然同样因为地理上的原因,拿到手上的情资基本上都是一个月以前的“旧闻”,但就算是这些“旧闻”,也依旧能够帮助并州人推测出很多的事情,又或者说是将很多事情逐渐理出一个可见的脉络,然后分门别类送达到李书实和程昱等人的案头,供他们参考。

    所以说对于在荆州所发生的战斗,并州这边虽然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侦知,但是也还是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拿到足够多的情报,尤其是荆州水军与孙策军水军之间的战斗更是重中之重,毕竟并州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便是一个陆上军事强诸侯,但是在水军建设上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因为用处实在是有限所以一直不成体系。

    否则管承也不会被赶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自由发展了。

    就算弄到了甘宁这样在水军训练和作战上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才,但是却又苦于没有可以让其施展的地方,毕竟并州什么的一不靠海,二也不临近大江大河,唯一的黄河,大部分的河段也是难以逾越的险滩。也只有关中和三河两地的河段可以利用。

    想一想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就因为没有拿到靠近长江的地区,以致于扫平北方后的曹操军实力发现自己竟然没有越过长江天险的能力,最后不得不在北方耗费人力开凿玄武湖来训练水师,可是就算长江江面无法与激荡的大海媲美,可是水文方面也远比水池子要复杂得多。

    更别说还有气候适应方面的问题同样没有考虑周全。

    于是那场事关历史走向的赤壁之战当中曹操不得不依靠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不说那个时候的荆州水军军心如何,单单从战斗力上也已经被精练数年的江东水军抛在了身后。再加上身为降将降兵却成为战争的主力,令曹操不得不对其有着深深的忌惮和猜疑,于是稍稍出现一些问题事实上曹操就已经有了后退的心思,只不过因为之前牛皮吹得太响,导致直接后撤实在是太伤面子。可是真到了不得不后退的时候,却又退得元气大伤。

    于是曹魏政权浪费了或许是整个势力从建立到完结唯一一次统一全国的可能。

    当然,有人会说当年夷陵之战时的曹魏也有着很好的机会,不过先不说作为当时曹魏领导者的曹丕从能力上差了刘备和孙权两只枭雄多大的差距,单从国力上来说。连年征战又内部不稳的曹魏政权从实力上也根本无法压制拥有天府之国的西蜀和长江天险又经营多年的东吴。

    作为未来必然要面对的对手,如何解决水军的建设和实战问题已经成为李书实现如今需要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哪怕他眼下最大的对手依然还是河北的袁绍。

    当然,还有占据中原地区的曹操。虽然暂时来说双方应该没有开战的可能,但对于任何的野心家而言,都不可能容忍一个国家拥有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存在。

    就好像中国人很喜欢说的某句话——“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样,早晚都是要分出胜负的。

    所以说眼光稍稍放得长远一些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错误吧。

    “说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场了吧,大概又有人在吐槽‘这一卷主角又在一片打酱油了’吧。”

    “嗯?主公您又在自言自语什么了啊。”

    “不不不。只不过是看到这一次荆州派来‘和谈’的阵容有些感慨罢了。”

    李书实自然是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突然从口中蹦出来了那样一堆“不明所以”的话语,所以也只能找借口转移视线。不过至少他所选择的这个用来转移话题的新话题并不算生硬。

    “是啊,这一次荆州派来的阵容还真是‘豪华’的令立很是吃惊。虽然说这些人都不是什么荆州的实权人物,但是却也都是刘荆州的座上客,私底下接触过后也确信都是有着与其名气相符的才学,就算不一定都擅长实干,但是能够汇聚如此多的名士。多少令人有点眼红啊。”

    “话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是有些想不明白,这些人为何会组团来我们这里呢?”

    抖了抖手上的纸张,做了一个无语的表情,李书实表示自己是真的想不明白名单上的名字脑子里到底都在想些什么。话说记得那边的某只黑皮矮子已经发表了传说中震古烁今的《招贤令》了吧,虽然说自己这边其实类似的东西也早就发表过,不过现在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渐成熟,除非是非常优秀的人物,否则如名单上的这些“名士”们以现如今并州的情况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安排他们吧——除非他们愿意接受远赴西域和乌孙,甚至是贵霜这样的异国他乡。

    “啊,如果主公说的是这件事的话,黄忠我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哦~”

    “我说黄大叔啊,就算你装嫩卖萌也改变不了你已经人过中年的本质,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的话,小心你家黄叙回来述职的时候鄙视你,上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可是变得很成熟可靠了呢。”

    “哈哈,鄙视好,再多鄙视一些也不要紧,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我就满足了。嗯,不过如果能够在三年内让老黄我抱上孙子就更好了,明明都已经成婚了半年多。竟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好吧,果然一提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原本严肃正常堪称并州军中的良心的黄汉升也开启了“老年逗比”模式,那一脸幸福到让李书实觉得略有些猥琐的笑容着实嘲讽能力十足。

    “黄汉升,你记住,我程仲德一定能比你早抱上孙子!”

    “嗯。虽然觉得很无趣,但是既然连主公都已经表示了关心,我贾文和也凑个热闹好了。”

    所以说在后代传承的问题上,这群年纪已经渐渐年长的家伙都开始有了些许执念,而且不论是程昱的儿子程武,还是贾诩的儿子贾穆都已经在这几年内陆续成年,而且也都在冠礼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甚至他们的婚礼仪式还是由李书实所主持,眼瞅着第三代的问题已经可以摆上日程。虽说这样的速度让并州军里的年轻人们各种羡慕嫉妒恨,可这也是没办法的吧。

    说起来包括贾诩在内,这几家的儿媳妇选择的都是与并州军关系密切的世家豪强的嫡系小姐——比如黄叙的夫人是太原郭氏,也就是曾经的汉末贤者郭泰郭林宗的嫡亲;程武的夫人则是晋阳王氏,也就是现在在并州军中担任武威郡太守的王柔的嫡女。

    至于贾诩这个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因为担心自己并非是曹操旧臣却谋策深长,又曾经让曹操吃过大亏,担心曹操的猜忌,于是闭门自守也不与别人有什么私底下的交往。子女的婚嫁更是不敢攀附权贵只求自保的家伙,则因为在这个位面里已经与并州军之间捆绑得极为紧密。所以最终在李书实的说合下,同意了自己的儿子与司马懿庶出的堂姐的婚事。

    虽然同样是继承家业的嫡子的婚事,但到最后贾诩依然让自己的儿子娶了一位世家庶出的女子,显然这位平日里一直很是低调的男人依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过于高调,不过他的这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算是够“高调”了,若不是李书实从中调和。司马氏的大家长司马防险些打算跑到贾诩面前好好“理论理论”,毕竟将庶出的女儿嫁给并州军文官体系中排名前三的人物,让世人总是忍不住非议司马氏的家门是否太过高贵,平添了许多的麻烦。

    就连平素一贯寡言少语的司马懿,也曾在私底下很明确的向自己的“大姐头”苏小萝莉抱怨。觉得贾诩的这种行为令司马家那些嫡亲的女儿很是尴尬。

    当然,这件事只不过是小小的插曲,最多也不过是几个月内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事实上经过这样一番的联系,让围绕在李书实身边的核心利益集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不少,或许这个团体中依旧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矛盾,但是在一致对外上却能更加的紧密。

    自然,李书实的并州军与这些家族之间也捆绑得更加紧密了。

    几个老家伙闲聊了几句活跃了一下气氛后,话题再一次回到了荆州来访的“使节团”上。

    这一次黄忠没有在吊人胃口。

    “虽然官学的确是能够为我并州军提供足够多的人才,但是为了主公未来考虑,也需要广纳贤才,而非拘泥于一地。只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让天下之人都感受到主公的气魄,那么当主公征服新地方的时候,当地的士绅百姓只会期盼主公的到来而非抗拒。”

    “所以咯~”

    “所以忠与公达商量了下,由公达给他荆州的同乡写了些信件……”

    “话说如此一来我这么晾着他们岂不是会招致更大的怨恨么,明明专门写了信叫人过来,结果又玩什么放置play,这不真成了‘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之’了么。”

    “这主公倒是不必担心,比起主公的召见,或许他们现在对晋阳的里里外外更加的感兴趣。”

    黄忠这句话说得很有自信,不过考虑到私底下接待这些人的极有可能便是给他们写信的荀攸,这样的自信显然是有所依据的,虽说不能完全令李书实放心,但也不用太过担忧了。

    就是不知道荀攸这位被李书实从董卓那里弄过来后一直看起来对李书实“不太感冒”的家伙会在私底下如何评价他,哪怕李书实数次明里暗里询问过黄忠荀攸对自己的评价,但是黄忠却每一次都是一笑而过。完全没有正面回答的想法,偏偏在这种事情上李书实也没有什么立场逼迫对方,所以这或许也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好吧,反正从走上这条路以来,李书实也知道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一直就非常的微妙就是了。

    不过认真来说,这一次荆州人派来的“使节团”的确豪华的让人吃惊。

    赵俨、杜袭。这两位都是很有能力,可以治理一方的优秀人才,也都是汝颖集团的优质出产,而且两个人年少的时候便与同郡的陈群和辛毗同为知名的青年才俊。只不过与后两者不同的是,在战乱来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去依附强力的诸侯,而是选择避居在荆州,做了一介隐士,纵然刘表因为他们的名气想要征召。可是却被这两个人婉言谢绝,甚至还告知他们的友人也放弃了继续在刘表面前显示自己的机会,并没有参与到荆州那潭浑水之中。

    繁钦、王粲,这两位则是以诗文见长。前者同样来自颍川,与赵俨和杜袭相识于荆州,他乡遇故知的加成下让三个人可以说是相交莫逆。至于后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甚至可以说是几个人当中对于李书实而言名气最大的那个。尤其是他喜欢驴叫声,而曹丕在他的丧礼上带着群臣学驴叫为其送行的轶事更是让李书实牢牢记住了这位“建安风骨”的代表之一。

    这四位还仅仅只是“使节团”里的随行人员。便已经如此豪华,哪怕在李书实看来“使节团”里的随行人员比那正副两位“使节”要更加具有才华。不过若只是单论现在的名气,两位“使节”却要远远胜出,就好像那位正使韩嵩韩德高,便曾经在刘表身边担任过别驾和从事中郎,虽说因为劝诫刘表郊祭天地的事情而与刘表有些疏远,但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闻名天下。

    另外一位使节傅巽傅公悌则出自北地傅家。也就是说与李书实的朔州刺史傅燮还有一些远亲的关系,只不过因为避乱于南方,一直无缘得见。这一次刘表大概是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层的关系,便将自己身边担任东曹掾的傅巽作为副使派了过来。

    如此“星光熠熠”的阵容,甚至让大概只能算是小毛头的裴潜仅仅才在“使节团”里混到一个端茶倒水的小厮一般的地位。不过看起来这位世家子弟倒是并不在乎,或许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人物面前早晚请教,对于一个年轻且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已经是最为快乐的事情了。

    当然之所以要提这裴潜小毛头一句,主要是因为这家伙现在正躲在李书实的府邸里担惊受怕ing,不断地向李书实哀求,希望李书实能够替他说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因为这位出身河东裴氏的裴潜不但与李书实治下的汉阳郡太守裴茂有着亲缘关系,实际上干脆便是裴茂的长子,只不过因为游学的时候正巧赶上了黄巾之乱,便不得不滞留在了南方,或许是因为流连于襄阳突然兴盛起来的文学氛围,就算后来并州与两河等地逐渐在李书实的威压和治理下平静下来,关心儿子的裴茂数次书信相招,没有出仕的小家伙愣是不愿回来。

    若不是随着并州与荆州之间交恶,令身处荆州的裴潜感受到了来自各方各面浓浓的恶意——不同于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诸葛瑾和潘濬,这两位毕竟在孙权的麾下效力多年,纵然有一些谗言,但是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孙权也不可能真的对这两位勤勉工作的下属怎么样而寒了其他人的心,更别说以这两个人又还都是孙权平衡江东本土势力的重要棋子,属于“自己人”。

    裴潜就不同了,他一没有出仕刘表,用实际行动向刘表表达自己的“忠诚”,二来年纪轻轻的他也没有创出多么大的名声令刘表这个喜好虚名的家伙投鼠忌器,自然便任由荆州的本土派对其进行打压,并最终让其心灰意冷之下搭上了返回并州的这班“列车”。

    自然了,面对老爹相招却不回家这样的行为躲在外面的时候还可以不去在意,可是真等到回来了之后。就算在其头顶上安上一个“不孝”的名义也不为过,毕竟裴潜可没有一个“忠孝不能两全”的借口,如此一来裴潜的仕途生涯几乎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没有了希望。

    当然了,裴潜的老爹裴茂自然不可能真的断了自己亲儿子,又是长子的裴潜未来的仕途,但是也可以想见裴潜如果见到裴茂的话到底会遭遇到怎样的待遇——其实回来的路上裴潜未必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只不过李书实的插手让事情多少有了一些变化。

    其实裴潜落到如今的田地李书实这只小蝴蝶是要负上很大的责任的——若不是他当初的影响,令原本同样会避居荆州的河内人司马芝不但没有离开,反而在并州军与司马氏的妥协中选择了出仕并州军。如今的司马芝不但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张掖郡的郡太守,而且干得还颇为出色,几次明里暗里的考级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是未来州刺史的绝佳人选之一。

    正因为李书实对司马芝命运的影响,让年轻的裴潜没能在荆州听到司马芝的劝告,自然也就没有了继续南下避难长沙的举动。如果裴潜避难长沙,就算没有出仕或者返回并州。但至少也不会遇到在襄阳所遭受的无奈境遇,就算未来还是和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一样,随着张羡早亡令刘表兵不血刃将荆南四郡重新收回到手中,对于裴潜这样的小人物也不会太过在意。

    所以说我们的李书实童鞋在对待裴潜的事情上动了“恻隐”之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嘛。

    大概吧……

    可以确信的是,这个“使节团”之中除了正副使节,其余几位来到晋阳绝对另有目的,而且绝对与荀攸的那些书信有关,而且根据黄忠之前的说法。难不成是希望他们投效于自己?

    考虑到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随着曹操得到身为皇帝的刘协。又逐步理顺治下的各种问题并颁布了很多求取贤才的政令,虽不能说立刻便让天下贤才归心与他,但也令很多避难于荆州的士人们心动,而其中行动的最为迅速的那一批人中便有赵俨、杜畿和繁钦这铁三角。

    那么,这一次这些人是否怀着同样的目的呢?

    毕竟文聘在李书实的手上也和一只烫手山芋一般,杀了觉得可惜。可是在刘表的势力倒台前想要逼迫这位投降显然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李书实固然是不会在乎那点好酒好菜好住房的花费,可是除了与文聘结个善缘之外看起来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好吧,不想这些让人稍稍有些郁闷的方面,还是想一想积极一点的东西。

    随着“使节团”的到来。基本上可以意味着并州军与荆州军之间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和平的关系。

    经过发生在南阳郡的这一次“交换”,单从将领上来说,并州军折损了前西凉军的大佬张济,但是收获了未来的猛将和水军统帅甘宁,从眼下看似乎损失并不大。

    至于荆州军如果能够将文聘赎回(这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损失的也不过是几个跟随“使节团”来到北方的士人。事实上考虑到这几个家伙要么原本就不愿意在荆州任职,要么则仅仅被委任了一些闲散的职务,就算损失掉除了名声上可能有些损失外对荆州同样无关痛痒。

    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既然是战争怎么可能会没有损失呢?

    既然双方并没有损失到了可以让双方失去理智的程度,在并州军这一阶段的战略重点依旧是北方的袁绍不变,而荆州军的主要对手则是抵御荆南和江东的袭扰的前提下,双方根本没有为自己再找一个新麻烦的必要。

    事实上单从并州军自己来说,若非张济的突然身亡,他们原本是打算今年就向袁绍军发起试探性的进攻。如今不需要继续节外生枝下去,自然也会乐得见好就收。

    如此一来,原本偏离的路线,终于又能重新回到原本的轨道上了。

    当然,因为被荆州军这么一打岔,在并州军与袁绍军正式宣战前,并州军还需要完成一件说大不大,可是说小也不小的事情。

    李书实在去年向苏小萝莉承诺的婚礼,怎么看也到了应该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感觉大概什么事情都不可能阻挡这一天的来临吧,毕竟那可是意味着捣乱的人将会面对一只发飙的萝莉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