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神话版三国 > 第四千一百七十七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四千一百七十七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神话版三国 !

    汉室能不能凑出来三个钟繇这种人物屁事不干的来这边搞运营都是问题,说实话,要不是钟繇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外加心思没怎么在政务上,就钟繇这种巨佬,最适合的位置是很陈曦一起在长安摸鱼。

    别看钟繇天天整的跟个二次元中年宅一样,天天沉迷于纸片世界,但能力是真的强,当年从长安跑路的理由居然是长安太卷,妨碍了他临摹学习字帖,换个工作压力低的地方。

    来到恒河之后,真要说全力以赴的干活不至于,但在黄阁吊死之后,三摩呾吒的运营水平,都足够在恒河土邦之中打造一个模板。

    恒河流域不缺水,光照气候也没问题,但当地人很难做到一年三熟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旱季的时候,除了靠近河水的田亩,晒得干裂属于常规现象,而雨季的时候,平地水深三尺实属正常,但综合考虑的话,其实恒河流域完全不缺水,只不过分布有些问题而已。

    故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水网改造,各种水力工程,蓄水库等等安排好,雨季排水储备,旱季使用。

    这点钟繇做起来可谓是轻轻松松,因为当年在雍州的时候,李傕重修郑国渠,开长安八水,重塑水道就是钟繇干的活。

    总不会有人以为这是李傕能干的事情吧,三傻只适合当监工,听钟繇指挥,不过也正是因为在地方当监工,所以西凉铁骑才为雍凉百姓所熟识,等退出中原的时候,下狠手,不计损失清缴了西北羌胡,才得以半黑半白的上了岸。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钟繇低调,荣耀全给李傕,实际上不管是规划,调度,还是工程安排推进,物资派发筹划等等,基本都是靠钟繇搞定的。

    故而对于钟繇而言,恒河水网重构这种事情,只有自己愿不愿意干,还真没有干不了。

    “现在需要想办法将这近千万的人口转化为劳动力,成为我们自己的力量。”陈曦带着几分叹息说道。

    “短时间来讲,这压根做不到。”法正颇为抑郁的说道,“我所征召的仆从兵都投入到地方去加强统治了,凭良心说,李师当初对于婆罗门展开的人性拷问,其实也是饮鸩止渴。”

    陈曦闻言点了点头,不过李优当时确实是没有多余的选择了,汉室过于迅捷的突进,拿下了恒河下游,其实后续的准备就没做好。

    “你现在什么计划?”法正有些好奇的询问道。

    “农业和大型作坊同时推进,吸纳人口,在工作之中逐渐推进。”陈曦抿了抿嘴,他们的管理人员其实不太够,所以只能使用点别的办法了,“这边的百姓虽说被宗教洗脑,但利己还是害己,总能分清。”

    法正点了点头,畜生有本能呢,这点肯定能分清。

    “目前来讲,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在旱季发动当地百姓进行建设,有文儒之前留下来的底子,我们提供粮食还是能做到的。”陈曦眯着眼睛说道,“先建设防洪的设施,旱季过后就是雨季了。”

    法正点了点头,只觉得陈曦的方案太简单,和以前的差距很大,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这么干,但除了钟繇亲自掌管三摩呾吒那些水利工程的时候,当地百姓在修建的时候没有发生暴乱,其他时候,武装起义真不说说笑的。

    闹得最大的一次是在华氏城的时候,法正也准备兴修水网,组织了两三万当地百姓,一开始情况还好,结果工程还没搞到三分之一,这些人不知道啥原因就起义了。

    虽说没造成太大的动乱就被王平带队镇压了,但是这种动乱却让法正异常的忌惮,更何况这种事情都不是第一次了。

    “你担心人多了之后,拿到建设工具的当地人发生动乱?”陈曦看着法正的神情就知道发生想什么。

    “是的。”法正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

    陈曦点了点头,这个他也知道,元朝翻船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修黄河,聚拢的穷苦大众太多,大家相互一抱怨,胸中怒气无处发泄,于是直接起义,其他人一波盲从,元朝没了。

    “其实当地百姓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压迫而大规模的反抗。”陈曦笑了笑说道,“他们的动乱只会因为种姓制度。”

    实际上到后世,印度地区的民族动乱,也基本上是因为宗教和种姓,外敌压迫什么的,在其他地方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动乱,在这片地方只要和当地的高种姓勾结好,就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

    法正眯着眼睛看着陈曦,这样的话,那之前的动乱是啥情况。

    “我们目前还是需要和当地的高种姓合作一下的。”陈曦收敛了笑意说道,“最起码这些工程建设是需要当地高种姓配合的。”

    “我讨厌婆罗门。”法正不爽的说道。

    “我也讨厌,但我们现在的管理人员不够。”陈曦解释道。

    “你就不能找点别的办法吗?”法正有些不满的看着陈曦。

    “有别的办法,但是现在人还没迁徙过来,你该不会以为厂矿的人手能瞬间转移过来吧,起码需要一年时间才行,现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拉拢中高中型搞建设,这是打根基。”陈曦也不想,但现实这种东西,难免需要妥协。

    “你不是谋定而后动吗?”法正看着陈曦说道,“而且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四州的厂矿都是配备了双倍的骨干,而那四州的产业几乎覆盖了主流所有的产业。”

    法正毕竟是和陈曦一起从泰山杀出来的,经历了最早期门可罗雀的时代,所以法正甚至比诸葛亮更清楚陈曦早期的布局。

    “一部分被我切掉移植到更合适的地方,毕竟当时做这些布局的时候,还没有拿下整个天下,并非是最优解,东巡的时候就是去实地勘察,并且进行重构。”陈曦也没有隐瞒,当初建立这些的时候就做好了扩散和自我复制的准备。

    “那另一部分呢?”法正直接询问道,到了他这个层次,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打出中原的计划是陈曦定下来的,那么陈曦必然做了准备,不可能到现在才手忙脚乱的进行后续的规划。

    要是那样前线还打什么,先想办法消化掉之前打下来的地方才是正理,近千万有着其他文明痕迹的人口,都不说同化了,光是让他们在汉军的管理下,不要搞事都很要命了。

    “冀州和豫州换了一茬官僚。”陈曦面皮抽搐的说道。

    就像法正估计的那样,陈曦确实是给恒河流域留下了足够完整复写青徐兖冀四州主流厂矿的人手。

    本来这些人今年下半年陈曦走了之后,就能按时到位,然后吸收当地居民搭建新的国营产业。

    在本身就有足够管理经验的前提下,所有下令进行复写的产业又经由陈曦亲自来往两地进行考察,基本不可能存在水土不服这种问题,到时候只需要进入产业运行模式,恒河的人口都是人肉电池。

    等产业开始大规模推进,开始疯狂运转的时候,恒河的人口想要退出其实都不可能退出了。

    产业推进最残暴地方就在于,已经彻底破坏原生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再让人们回归男耕女织的田园社会,只能被迫追随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疯狂的产出消费。

    陈曦原本的想法就是在恒河这边试试超高节奏的运转,在本土好歹需要讲究一些人性,要劳逸结合,让百姓在付出劳动之后,有享有着社会运转带来福利的时间和空闲,这这边可以试试新的方式。

    终究得为接下来的发展积累经验,再说快节奏的运转,也有利于厂矿的效益,只有足够高的效益,汉室才能往恒河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目前这个规模的兵力,可完全不是汉室的极限,而是后勤的极限。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陈曦准备好玩意儿因为冀州和豫州的情况被打乱了节奏,虽说李优建议说是豫州就让袁术扛包算了,但李优没人性,陈曦不能没人性,所以给冀州安排好人员之后,陈曦给豫州也安排了一批人员。

    在当前这种优秀的骨干本身就是奇缺的前提下,冀州和豫州一波动荡,将陈曦的储备直接吸走了一半,这俩地方加起来本身也有和恒河中下游差不多的人口,故而只是换了一茬人,就成现在这样了。

    “你居然也有失手的时候。”法正面皮抽搐了两下,他也明白发生了什么,别看陈曦当时补坑补的好,可这用的都是本应该给他法正的人力资源啊,法正想要打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也没办法。”陈曦无可奈何,“按照我以前的习惯,这种大事,我起码得一备三才行,可我们现在这个局面,我那啥一备三?”

    “那咋办?”法正目光灼灼的看着陈曦,“起码给咱将那些厂矿全部建立起来啊,建起来之后,都不说前方物资的问题了,最起码当地青壮都去上班了,也没人捣乱啊。”

    维稳的最高境界就是所有人去上班了,不仅没人当街溜子,减少了社会隐患,还产出了更多的物资,简直是两全其美。

    更重要的是全都去上班的话,靠着制度惯性去管理,等时间久了,人也就习惯了,管理成本直接跌到全面依靠人民自我管理能力,那真就是赢麻了,更重要的是这种事情实属正常。

    法正之前也曾想过搞厂矿,但这种东西,看陈曦搞还行,看自己搞,简直就是草台班子,还没搞起来就炸了,倒是汉人多一些,吸纳本土居民的厂矿能运转下去。

    可汉人多了,本土人少的厂矿,有个屁的运营价值,那不是纯粹多此一举吗?所以法正趁早就放弃了,没想到陈曦居然早有准备。

    “我正在想办法。”陈曦摆了摆手,“想要降低运营成本,解决社会隐患,加大产出,最靠谱的方式就是让这些人都赶紧去上班,至于别的办法也有,但没有这个好用。”

    “那就靠你了,这方面我是帮不上忙了,我去给北贵人出主意了!”法正眼见陈曦的神色便知道陈曦心中估计是有办法,只是还在评估是否值得,所以法正也不追问陈曦,直接跑路,将空闲留给陈曦。

    陈曦目送法正离开,然后不由自主的按了按太阳穴,说实话,他確實是有一陣子没有好好干活了,而这次不得不好好干活了,恒河这个问题不想办法解决,统治成本摆在那里,迟早无以为继。

    当年日本侵华战争,到后期不提太平洋失利的缘故,實际上华中华北地区的统治成本已经让日本放弃广大了原野,只驻守城市了,终归什么玩意儿都是需要谈成本的。

    果然不管是什么问题,最后还是会落到人口和教育上,前者决定人口数量和天才的数量,后者决定了人口质量和中坚的比率,难不成真的要动用那些从泰山年间五年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吗?陈曦低头开始评估是否值得。

    教育普及已经搞了好几年了,但并不是所有受到教育的学子都进入了国营产业之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子在毕业季都未能进入国营产业的技术岗,而是拿着陈曦下发的小额贷款去学以致用。

    这么多年下来,这些人之中但凡完成还款的人员,陈曦那里都有一份名单,并且录入了这些人当前进入的行业,可以说这些都是后备。

    陈曦架构的教育,在元凤六年大朝会提出分科之前,是有技术培训的,而大多数的百姓子嗣都会选一两门常用技术,以及厂矿专用的技术岗,前者是选的,后者是必须学的。

    经过了这么多年,那些青涩的学生,在生活之中基本也都娴熟的掌握了技能,将之变成了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