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1627崛起南海 > 第3290章

第3290章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 !

    此刻的京城,一片兵荒马乱。

    城里的人想往外逃,城外的人想进城躲避,但京城在上月开战不久后就已经戒严,除了官府和军队的人员,普通人根本无法在这个时候进出城。

    很少有人能预想到,仅仅时隔三年,海汉便再次发动了对大明的战争。而且这次攻打大明的出兵规模,似乎还要胜过了前一次。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海汉大军就已推进至京城外,看样子正在为下一步的攻城作战做准备。

    至于明军是否能够守住京城,击退海汉的攻势,普遍的看法都不太乐观。

    这一是因为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三年前正是因为在战场上打不过海汉,大明才屈辱地选择了投降停战。两军之间的实力差距,大明也很难在这么短短几年里就迎头赶上。

    二来近期送进京城的伤兵一天比一天多,城内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医馆药铺,如今都躺满了伤兵,仅有的几家棺材铺更是早就已经断了货。

    而市面上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的价格,已经较战前翻了好几倍,这无论如何都不像是打胜仗的样子。

    不过官府公布的战报倒是秉承了一直以来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三天两头便有信使骑着快马进城,招摇过市宣称“前线大捷”。

    昨日阵斩近千,今日毙敌数百,听着似乎每天都在打胜仗,可战报能骗人,战线却不会骗人。

    海汉军上个月还在天津海岸,战报里天天被明军揍,按理说早就应该被击溃了,但这个月却已经一路推到了京城外。只要不是傻子,自然能想到战报弄虚作假的成分太多,而前线战况如何,那也不问可知了。

    朝廷却三天两头下旨,表彰在战场上立功的明军将领,似乎形势占优的一方并非海汉,而是捷报频传却一路退防至京城的大明。

    处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谁还敢相信京城牢不可破的说法?

    但凡是有点门路的人,都在想方设法混出京城,试图避开这场战乱。

    当然也有很多人根本就走不了,其中也包括朝堂上的大人物们,他们知道自己若是带头撤离京城,那必定会导致军心涣散,极有可能会出现全线溃败的局面。

    只是他们心中坚守京城的信念,也正在随着战局的推进,慢慢地变得不那么坚定。

    崇祯很无力地放下手上的奏折,几乎每天都是类似的内容,先是大胜捷报,然后便是要钱、要粮、要补充兵员。

    崇祯并不傻,他当然知道这些奏折上的东西没几句可信,恐怕也只有索要钱粮那部分内容是真的。但揭穿战报真相,对于眼下的局势也起不到什么帮助。

    需要借助胜利战报留存希望的不只是普通民众,京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员,甚至包括崇祯自己,也都需要有一些东西来维持信心。

    如果将真实的战况公布出去,京城必定大乱,那并不是崇祯乐于见到的景象。

    几位内阁大臣仍在争执不休,这让崇祯越发觉得头疼。他想让这些人停下来,但又指望着能从这样的争执中拼凑出一个可行的应对方案,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目前朝堂上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建议尽快与城外的海汉军议和停战,避免京城遭受战火。

    议和派认为,既然三年前能与海汉议和,那么现在也同样可以尝试,大不了就是停战条件苛刻一些,但只要能保住国祚,暂时虚与委蛇也可以接受。

    另一派则是认为不应就此投降,但也不用死守京城,把精锐部队全部耗在这里,应以保存实力为先,给未来东山再起作准备。

    朝廷可以往西撤离,先退到保定府观望形势,如海汉军继续追击就撤到真定府,实在不行就一路撤去山西太原府。

    撤离派的根据是海汉军兵力有限,且极度依赖后勤补给,深入内陆作战会大大增加其后勤负担,而大明目前为数不多的优势之一便是领土的纵深,可以主动脱离战斗来避免无谓的损耗。

    崇祯越听越觉得心里发凉,这两派争来争去,却无一人提及在京城与海汉决战的可能性。

    看来朝堂上下,都不看好这场战争的前景。但两个月前同一批人讨论刺杀执委会的可行性时,他们却认为即便事败,也不会影响到京城的安全。

    想起刺杀行动,崇祯不免有些懊悔,当初就是鬼迷心窍听信了这帮人的劝说,认为一旦刺杀成功,就可大大削弱海汉的实力,为大明争取到反扑的机会。

    但哪知人算不如天算,这事反倒成了海汉开战的理由,将大明拖入了当前的危机之中。

    假如当时没有听信谗言,实施那不靠谱的刺杀计划,或许此时京城还仍是一片祥和景象。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吃,事已至此,也只能想办法弥补先前犯下的过错。

    当然崇祯也知道,如果在京城与海汉军展开决战,那很可能会被一战灭国,后果十分严重且难以挽回。内阁大臣们争论中的两种意见,他更倾向于前者。

    秘密派王承恩去杭州找海汉执委会谈判,崇祯担心此举会遭到激烈反对,所以并未将此事告知内阁。

    当然根本原因,其实是他已经信不过内阁这些人了。

    但王承恩一去就如泥牛入海,毫无声息地消失了,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在跟海汉执委会展开谈判。

    从城外海汉军的反应来看,显然王承恩还并未完成使命,依然看不到停战的希望。

    正听得头晕脑胀之时,有太监来报,城外海汉军着人送了一封信过来,指明要求送进宫内让崇祯亲阅。

    崇祯料定这信多半是劝降书,打开一看,果不其然,内容便是规劝崇祯尽快开城投降,不要再作无谓的抵抗。为表诚意,崇祯必须亲自出城请降。

    崇祯看完内容怒极反笑,让在场众大臣传阅这封劝降书。

    众人看完之后都是大呼不可,他们可以接受投降这种解决方案,但要让崇祯亲自出城请降,这实则是在故意羞辱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