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综]母仪天下 !
北元完蛋了,朱樉这边算是可以大展身手了,他现在正在发愁,以前愁的是欠钱太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得清,现在愁的就是地方太大,人手不足,没法开发。光是依赖蒙古人肯定是不行的,得有足够的汉人迁移过来才可以。
朱樉只得写信给朱元璋和舒云,请他们给自个想办法。
然后,一条条煞有其事的流言就开始在中原蔓延开来,谁谁谁之前为了挣钱,跑到草原那边跟着商队做事,结果在方便的时候,看到水里头有一道金光亮闪闪的,他下去一摸,乖乖,是一块比人头还大的狗头金,差点没手一软,将自个脚背给砸了。
谁谁谁在做伙计的时候埋锅做饭,结果灰烬里头闪闪发光,居然在灰烬里头挑出了一捧金沙。谁谁谁不小心迷了路,在一个干涸的河床里头看到了大块的玉石原石……
总之,在流言之中,广袤的草原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近乎蛮荒的地方,而是一块摔个跟头都能捡到黄金宝石的宝地。一些人怀疑,另外一些人就立马言之凿凿,说草原上盛产黄金是肯定的事情,要知道,从匈奴人那时候开始,草原上就开始流行使用金器了,以他们那开采黄金的水平,能够大肆使用金器,肯定是因为那边黄金产量非常丰富啊!总之,草原上是个好地方,而且如今又已经平定了,这会儿过去,压根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大家还不赶紧过去淘金?
等到流言发酵了半个月,已经变成了草原上到处都是黄金,随便走两步,踢到一个土坷垃都是金子的地步了!还有人传说,当年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横扫中原,就是因为他们的什么萨满巫师,用黄金炼药,让勇士变成金刚不坏之体,刀枪不入!
放到后世,大家相信有金矿是真的,但是绝不会相信会有这么多,毕竟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人,就算没出过门,难不成还没看过几本地理书啊!但问题是,这个年头,贫困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越是底层,想象力越是匮乏,也越容易被煽动。
尤其,没多久,有一个车队从草原回来了,有几辆车一看就特别沉,其他车上的东西用的是袋子,而那几辆车上用的却是包了皮的铁箱,还上了锁,其中一辆车大概是因为负重太重的缘故,车辙断了,车子直接翻到,上面的箱子从车上翻了下来,一个铁箱磕在水泥地上,磕变了形,然后就有东西从里头漏了出来,赫然是一些金沙!
消息一传出去,顿时大家都是一片哗然,几乎所有人都疯狂起来!对于黄金的热爱,几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一些胆子大的,都等不到官府那边的消息,就干脆找了几个同乡,结伴准备北上了。横竖现在北上的商队不少,找个商队,在商队那边挂个名,帮着做点粗活,不用什么路费,就可以直接到草原那边了!
一开始的时候,去的人不算多,毕竟,许多人还是胆子不够大,总要看看风向再说,但是,在一些原本在商队的活计,喜气洋洋地回来,紧接着就在老家置房置地,出手极为阔绰,顿时,大家都觉得这事实锤了。
尤其,这些伙计并不忌讳跟他们说起草原上的事情,一个个唾沫横飞,将自己经历的那些事说得跌宕起伏。有人直截了当就说道:“就算是淘不到金,那里也都是机会,那里缺人得很,你在家,做一天力工,撑死几十文钱,可是,到了那边可不一样,一百文是起码的!”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来比划,“要是还会什么手艺,那就更多了,我知道一个人,是隔壁镇上的,他娘之前没啦,爹又娶了一个,老话说得好,有了后娘就有后爹,明明是老大,就拖着不给他定亲,也不给他分田,他一气之下,就报名移民了!他就是当年跟着个木匠偷学了两年,连个板凳都做不好,但是在那里,你知道,他一天能挣多少?嘿,起码这个数!这小子,现在已经在那里娶了个婆娘,他还攒了不少钱,准备回头买个牧场,以后就不回来啦!”
这样的故事几乎到处都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有人在家乡是混得不怎么样的,还有一些人呢,就是想去北方那边赚上一笔钱,回来也就能将日子过起来了。
因此,都不用朝廷如何动员,就有一大批的人踊跃报名,要去北边了,不过移民的还是少,大多数其实就像是农民工去大城市一样,都是准备去赚大钱的!
但是,朱樉那边不嫌弃啊!他巴不得人越多越好,何况,愿意跑这么远来的,在老家牵挂也有限,说不得觉得这里生活好,也就不回去了。
草原上如今真的到处都是机会,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条件艰苦一些也是正常的,不过,以汉人这边的基建速度,聚居点没多久就建立起来了。一水的砖房,还都是那种小楼,有家室的可以分单独的房子,单身汉就只能几个人住一块了,当然,要是有钱,情愿多出一点的,也可以住大一点的地方。
聚居点就在钢铁厂附近,直接利用钢铁厂那边炼钢产生的热量烧锅炉,给聚居点的人供暖,因此,冬天除了不怎么好出门之外,其实还是比较舒服的!
来淘金的人也都有些收获,当然,到了这边,他们才知道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淘金可以,需要按规矩来。金矿不是无主之地,是有主的,偷着去淘金是犯法的,而且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草原上可不光是有什么牛羊马,还有狼呢!要是你想要去没人管的地方淘金,那么,说不得就要面临狼群的威胁了!
当然,很快就有人发现,淘金其实不是最好的差事,毕竟,辛辛苦苦淘到的金沙大半是要上交的,自个能够保留的只是一部分,但是,做其他的事情也很赚钱,某种意义上来说,北边到处是黄金,这事是真的,随便找个活计,就能赚到在家赚很长时间都赚不来的钱,最重要的是,在这边几乎没什么花销,也就是赚到的钱几乎就是纯赚了,一帮年轻的汉子都是上过扫盲班,学过一些基础的算术的,盘算了一下,在这边干个两年,回去盖房娶媳妇的钱也就有了!可惜这里实在是离家太远,要不然,他们还真是挺情愿在这里做长工的呢!
然后,朱樉的神操作来了!他直接表示,留在这里吧,咱们这里有妹子哦!
还真是这样,草原上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不知道多少男丁在战乱中丢了性命,留下了家里的妻儿。原本按照草原上的规矩,父兄留下来的妻子乃至儿女都会由他们的儿子弟弟继承,所以,草原上如果一个普通的牧民,家里好几个媳妇,那并不稀罕。便是当年的王昭君,也是跟过两任单于的。
如今编户齐民了,草原上原本的传统和规矩也需要向汉人靠拢,像是在中原,有人家家里长子死了,让长子的媳妇嫁给次子这种事情,几乎是严格禁止的,所以,草原上这种事情也得改一改。
以前的时候,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实在是因为草原民族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医疗条件也比较糟糕,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并不科学,所以这也导致了在生育方面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生育的女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是绝对不能外流的。
而现在嘛,草原上的旧俗自然是要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大批的女性不会再如同原本一样了,她们可以拥有新的家庭,另外就是,草原上也有一批年轻的女性到了婚龄了,她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比较倾向于嫁个汉人的。
而对于朱樉来说,这种事情简直是求之不得,这个好啊,只有血脉真正融合了,这才是一家人!就像是当年的鲜卑人,谁会说杨广李世民他们不是汉人呢!真要是追溯血统,他们从母系那里继承的鲜卑血统比汉人血统还要多呢!但是,汉人这个身份,讲究的可不是纯粹的血脉,说白了还是个文明认同的问题,而血脉的融合,就是一条捷径。
朱樉这一招既然出了,顿时,一帮子单身汉就心动了,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老实说,民间娶妻成本自然也就高起来了。没办法,女儿在家的时候能做工,能挣钱,嫁给了别人,这些好处可就都是婆家的了,娘家就沾不到什么光了!那些疼爱女儿的人家,自然也得对男方有诸多要求,宁可将男方的聘礼全部折进女儿的嫁妆里头,也不能少掉聘礼这个环节。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嫁妆是女方的私产,婆家稍微有点原则的话,都是不能动用的,女方嫁妆丰厚,自然也就腰杆子硬,加上如今女方自己也能做工挣钱,那就更不用受婆家的气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在各地,聘礼其实是在一路走高的,你要想娶一个四角俱全,还又能干的媳妇,那不得付出足够的代价啊!当然了,这个聘礼并没有真的太过夸张到让人绝望就是了,除非是实在是穷,没什么来钱的路子,要不然,一家子攒一攒,攒个两年,也差不多能凑出来,只是儿子多的人家,难免有些吃力就是了!
而在草原上就不一样了,聘礼也有,但是一般就是象征性的,女方还会带上家里的羊群什么的做嫁妆,这些放在草原上已经不算少了!这些草原上的姑娘更看重的是男方身为汉人的身份,家里有个汉人亲戚,政策上头是很占便宜的,不管是娶了汉人的姑娘,还是嫁了汉家的儿郎,在许多事情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的便利,比如说学到进一步的技术,一些原本不对他们开放的商品他们也有资格购买了,尤其,一些不怎么放在明面上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有着这样的好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而这些单身汉们对于娶一个草原姑娘也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媳妇就不错了,还有什么好挑剔的!至于以后留在草原上什么的,这一点也并不是让他们太难以接受,如今驰道修建得非常远,草原上都已经开始修建起来了,回中原一趟,其实需要耗费的时间也不能算是特别长。大不了隔个几年回去探个亲就是了!草原上挣钱多,税赋少,到了冬天也清闲,家乡虽然好,但是挣不到钱,再多的好处,跟自个也没关系啊!是苦巴巴地在家乡待一辈子,还是在草原上幸福地过后半生,其实许多人心中都是有一杆秤的。
王明珠作为王后,对于这种事情也是乐见其成的,她之前的时候其实很担心朱樉,或者说是大明过河拆桥,拿下了草原之后,就将蒙古人内迁,转而让汉人过来充实草原。现在,王明珠算是放心了!
在王明珠看来,民族融合是好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就变成真正的一家人了!因此,即便有一些目光短浅的蒙古贵族跑过来找王明珠,觉得朱樉的一些政策损伤了他们的利益,想要王明珠给他们做主,王明珠也是直接严词拒绝了!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理想了,王明珠看的可不仅仅是贵族的利益,她从小学习汉家的学问,了解汉家的历史,天下哪来什么长盛不衰的家族血脉,所谓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如果不是因为出了个成吉思汗,又算什么呢?成吉思汗自己当年也差点沦为奴隶呢!汉人那句话说得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与其维护只是一小撮的蒙古贵族的利益,不如维护民族整体的利益。当他们如同汉人一样幸福生活,科举,做官的时候,如今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些事情,王明珠并没有瞒着朱樉,他们如今已经是夫妻,夫妻一体,许多事情就该共同面对,要是什么都藏着掖着,那么,这夫妻做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朱樉其实对于那些蒙古贵族的不满早有准备,本来就是这样,编户齐民之后,那些贵族对于下面牧民就没有了直接的统属权,虽然他们照旧可以当官,但是,权力不再是永久的,世代承袭的,而是变成了只有自己任期之内才有的,等到自己的儿女,说不定就跟下面那些普通牧民没啥区别了,这让他们怎么受得了呢?
要朱樉说,受不了也得受,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要是还按照蒙古人的那一套来统治,岂不是自个给自个找不自在,到时候难不成要冒出个什么黄金家族的后裔,跑过来找他要回自个的王国?开玩笑呢吧!
所以,朱樉直接将几个不消停,还在私底下串联的蒙古贵族撤了职,虽说没有再额外问罪,但是这个惩罚已经对他们来说足够了,没有了官位,他们其实是没法保住自己的财富的!现在不是从前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兵马,连同原本的奴隶都被释放了,谁让劳动力不足呢?再者说了,中原都多少年没有所谓的奴隶啦,就算那些权贵人家的家仆,那也不能说是奴隶,那也是有人权滴!
在看到了前车之鉴之后,其他的那些蒙古贵族一下子老实了,老实一点起码还能做个富家翁,手里攥着大片的牧场,雇佣一批牧民帮着自个养牛养羊,光是卖羊毛,卖奶酪都能赚上一大笔,要是自个的牧场里头也能发现什么金矿银矿之类的,那就真的是发了!
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年轻一代的人来说,他们本来也没享受过多少从前的风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头,他们说是部族的少头领什么的,实际上呢,生活质量并不怎么样,可是现在呢,日子那是过得真舒服啊!
不用住那种容易漏风,还总是有味道的帐篷了,住的是非常开阔的砖房,来自中原的匠人能够帮他们盖出又坚固,又保暖,又漂亮的砖房,还是好几层的那种,以前的时候,每年下雪,部族都得迁徙到一些避风的山谷里头,要不然的话,可能就会导致部族里的牛羊乃至人口冻死在暴风雪中,而现在呢,没这么麻烦了,这种房屋设计也很方便清理房顶的积雪。积雪太厚,可以住在高层嘛!家里不管是起火炕,还是建锅炉,冬天的时候都会非常温暖,便是牛羊在冬天也不会冻死饿死了,这省去了多少损失啊!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享受呢,各种精美的器物,温暖舒适的衣服被褥,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即便是大雪天,都能吃得上新鲜的蔬菜,一年四季,只要有钱,什么享受都能买到!总之,年轻的那一代人,几乎是以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速度,堕入了享受的陷阱,一点也不怀念曾经元廷的荣光了!元廷的荣光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好处,可是现在呢,要啥啥都有,自己想象不到的东西都能轻而易举送到自己面前,既然如此,干什么还要再改变呢?
至于他们的那些长辈,就算是想要拿着自个的例子教育下面的晚辈,也有些说不出口,别的不说,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进入中原之后,本来也是不可避免地堕落了,到了后来,许多元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步,有的差点赘肉多得连马都上不去,再后来连那些压根没什么像样武器的义军都镇压不下去了!回到草原之后,他们心心念念地想要打回中原,不也是想要寻回当年失去的东西吗?只不过他们没成功就是了!
而现在,不要打仗了,比那个时候更加舒适的生活就这么到来了,谁还能生出多少斗志来!一个个这般一想,也就泄了气!
朱樉一时间并没有搞清楚这些蒙古贵族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不过,他也不着急,他的耐心这些年也慢慢磨出来了,横竖他现在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因此,许多事情并不需要立刻就做,他尽可以慢慢来。
大明那边,对于朱樉的封国也非常上心,主要是朱元璋将这里当做了一个试点,一些在国内不怎么好搞的改革,放到草原上,几乎啥问题也没有,只要看成效就可以了。
虽说内务府在草原那边注入了大量的投资,弄得朱元璋有的时候都有点心疼,不过现在看看,这些钱花的是值得的,草原开发的潜力的确非常大,只要能够抑制住土地的荒漠化,那么,草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个巨大的宝库。
其实就目前来说,朱樉那边虽说还没有开始真正盈利,其实也快了,那边已经建起了一整套羊毛加工产业,然后还有炼钢厂之类的重工业,随着日后草原上农业的发展,还会有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那里很快就能变成一个资源型的工业国,朱樉的财政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原本是草原养不活太多的人口,现在已经变成人口严重不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樉那边也在一边鼓励移民,一边鼓励生育呢!
对于朱樉那边的经营模式,其他有志于建设自己封国的皇子公主对此也很感兴趣,所以,很多人都保持了与朱樉的联系,像是朱棡这样很有经济头脑的,还拿了自己的私房钱跑去投资,获利很是丰厚。同时呢,他也在吸取朱樉那边的经验教训,就等着回头自个上去的时候来做个参考呢!
朱元璋和舒云也参考着草原那边的情况,对自己的一些计划进行微调,许多成功经验,中原这边也可以照着来嘛!
像是草原上那边,几乎就没几个科举出身的文官,差不多全是从军中挑出来的,或许一开始的时候有些问题,但是往后嘛,也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办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草原上许多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解决起来也比较简单粗暴的缘故,即便出了什么岔子,也比较容易挽救。
不过呢,那边识字率低也是个问题,想要让那里真正融入到汉族的文化圈子里头去,教化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朱元璋就琢磨着,干脆让那些文臣人尽其用,挑一些人带着他们的学生什么的,到那边去搞教化好了!
原本朱元璋以为这事是个苦差事,没人愿意去的,但是最终发现,居然还是有几个人比较积极的,甚至,消息传到民间之后,还有一些佛道人士居然也起了心思。
朱元璋不知道的是,这事其实也是他的锅!儒家嘴上喊着温良恭俭让,但是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个极富攻击性的学派,要不然当年董仲舒也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在这个年代,任何学派想要生存下去,都需要帝王的支持,原本儒家已经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但是现在呢,因为社会的变革,一些早就消亡的学派居然也有了死灰复燃的趋势,甚至是儒家内部,也有人偷偷摸摸地在先贤的书籍中,开始寻找起能够解释现在这个社会变化的依据来。
嗯,别的不说,民间原本杂家还有法家的书卖得不错!更让儒生们气恼的是,还有人在外头公然宣称自个是墨家学徒了!其实这些就是牵强附会的,正儿八经的墨家现在压根找不出来了,墨家的学问可能留存下来了一些,但是墨家的理念,到了现在,还有谁能继承呢?要知道,有几个人能背叛自己的阶级呢?
而作为皇帝,朱元璋的态度却非常暧昧,朱元璋觉得,谁能干就用谁,你也是啥也不会,光是一肚子圣人文章,我要你作甚,回家专心做学问好了!朱元璋要的是能干实事的人,不是喜欢排除异己的嘴炮!
到了这个时候,儒家这边呢,要不就要学会变通,让自个变得更加有生命力,要不呢,就是扩大自个的基本盘。因此,一部分比较理想主义的,觉得大明的百姓不好忽悠了,其他地方的百姓应该还成吧!因此,朱元璋一说,很快就有人报名了!
而佛道之人呢,道理也差不多。别看朱元璋做过和尚,就以为他对和尚佛祖有什么好感了!舒云琢磨着,皇觉寺估计都要悔青了肠子,他们这些教派,原本是有着扶龙庭的传统的,结果一条真龙落魄的时候在自家的地盘落脚,然后呢,他们有眼不识泰山,把人当做是蹭吃蹭喝的,不光没有好好对待,还直接将人赶出去讨饭,嗯,佛家不叫讨饭,叫化缘,但是那种灾荒时候,人们自个都吃不饱,会给和尚才怪了!
至于道门嘛,这些年来,是真的比较倒霉,先是宋朝的时候,神霄派想要另外立一个玉皇,取代昊天的信仰,偏偏赶上金人入侵,神霄派的道士一下子变成了笑话,自然也就落魄了!
道门那时候很是出了些人物,但是呢,那有什么办法呢,朝廷糜烂,人心难测,道门也是无可奈何,道法这玩意,放到战场上,那就是个梦!王重阳那样的宗师最后都心灰意冷,何况其他人呢!
全真教倒是兴盛一时,等到元廷的时候,那真是里子面子都丢得一干二净,跟人家和尚辩经,输得连头发都剃掉了!至于后人所说的武当派,其实在道门就是个小弟弟,说白了,他们虽说在道门另外立了一支,实际上并不算道门正统,与正一派和全真派都搭不上关系。
大明建立之后,不管是对于佛道,那都是一视同仁的,都很严格。
不管是佛寺还是道观,按照规模规定所能够容纳的上限人数,别一个小庙,也弄个几十个上百个和尚,而且,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度牒,没有度牒的,那就是假和尚,假道士,第一次发现,就强迫还俗,死不悔改的,就直接去做苦役!
另外,各个佛寺和道观的产业也得严格控制,按照规模划分档次,自耕自种自己吃就行,还想着不事生产,叫佃户养着他们,想也别想!多出来的田产,就得征收高额田税。若是有信徒供奉的财产田产数额超过一定的限度,那么,就要对这些信徒征收高额慈善税!毕竟,既然你有钱供奉佛祖神仙,那么,自然是有心做善事的,就应该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不是吗?甚至,道佛门派那边收到的香火钱,同样也是要征税的。不管是平常人去庙里面上香给的香火钱,还是做法事得到的钱款,这些都是要征税的,如果瞒报,那就回被处以高额罚金。
朝廷理由也很简单,佛祖菩萨还有那些神仙一流的,那是什么样的人物,对于人间的什么金银能有什么需求,在他们眼里,金银这些东西跟破铜烂铁没什么区别!如果他们也对这些有贪欲,那还算是什么神佛?所以,归根结底,这些东西都是你们这些和尚道士享受的,你们都是出家人了,不是喊着要四大皆空嘛,要享受这些做什么,影响你们修行呢!强权加歪理,弄得谁也不敢吭声。
可以说,一套组合拳下来,两家都懵逼了!道门正一派那边还好,他们大多数是家族式的修行,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出家的,其实就是让在家的那些人养着出家的这些。而全真派那边就有些尴尬,本来就是天南地北的道士凑一块的,道门修行,可比佛门花费大多了,不管是内丹外丹,还是其他的修行法门,对于资源的依赖性都是比较大的,何况,那么多道士,吃喝拉撒都不是什么小数目。要是将时间耽误在耕种田地,自食其力上头,那还修行个什么!
倒是考试什么的,难不倒这些道士,能当道士的,其实文化水平都不会差,像是当年的全真七子,还有考过进士做过官的呢!佛门那边倒是因此损失惨重,他们一向宣称佛门广大,大开方便之门,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要,又说什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结果呢,一些江洋大盗土匪恶棍都被招了进来,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就算是进了佛门,又真的能被佛法感召吗?一些佛寺甚至直接废物利用,利用这些恶棍去催租!
总之,道佛两派开国以来,日子都不能算是非常好过,嗯,还是有一些比较好过的,有一些炼丹不怎么样,反而老是炸炉的已经得了“高人”指点,跑去给一些作坊做顾问了,嗯,这些作坊大多数都是内务府名下的,他们是真的需要各种人才。像是这些勇于探索,什么都敢往炉子里面放的,一方面他们认识的东西足够多,经验也比较丰富,你说一下特性,他们就知道是什么矿物,你给条路子,他们差不多就能摸索个大概出来。如今他们对炼什么长生不老药已经没那么多兴趣了,长生不老有什么好的,能有爆炸有意思吗?爆炸就是艺术啊!
可以说,如今大明的火器弹药还有初步的化工基础,那真是托了这些道士的福,可惜的是,愿意改行直接做化学家的道士是真不多。
不管怎么说,佛道两门对于传道这种事情,都是比较积极的。全真教那边尤其如此。他们是真心不爽,想当年,长春真人在成吉思汗还没有完全发迹的时候就去了蒙古,但是最终呢,全真教被羞辱得差不多变成了全天下人的笑话,之后为了避祸,甚至直接分裂成了好几个支派,不复从前的风光。
如今听说朝廷有意派遣人手去草原教化,顿时,这些和尚道士都动了心,不说这里头的利益,光是天高皇帝远,就足够他们动心了!他们倒是也考虑过,朱樉会不会跟自个老子一脉相传,但是后来想想,又觉得草原那边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要是现在就将规矩订得太严苛,哪里还有什么人愿意过去呢!
朱元璋那边知道了消息,顿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不过呢,在朱元璋看来,这是一件好事,他也没真的将和尚道士一竿子打死,这些人里头还是有人才的,既然是让人去传道的,他们肯定得派有本事的人过去,要懂得经义,嘴皮子要利索,最重要的是,得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戏法障眼法什么的就算了,这种东西,能糊弄得了下面,糊弄不住上面,所以得拿出点真本事出来。最简单的,就是医术!
佛道两派在医术上头都是有些独到之处的,草原那边,在这方面的确也是有些欠缺的,这些人过去,正好能够补足这些缺憾,要是能够多教导一些学生就好了!
琢磨了一下之后,朱元璋就去给朱樉那边去了信,将情况跟朱樉说了,朱樉一听,简直是大喜过望。
以前没感觉,自个当家做主之后才知道,果然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财富,以前的时候,他一肚子的雄心壮志,而现在呢,现实已经开始教他做人了!
在这个时代,统治成本其实还是比较高的,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喜欢用儒家呢?儒家的理念就是为了让统治者降低统治成本,因为他改用一个“礼”来约束百姓,儿子要听爹的,妻子要听丈夫的,个体家庭要听宗族的……环环相扣,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就能够控制住基层,虽说会导致不少问题,但是,无疑节约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一些小问题下面自己就解决了,不会闹到上头去。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懒政,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因为按照之前国家对于士人的优待,国家是真的养不起这么多的官僚阶层。
放到草原上,可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约束,编户齐民之后,有的时候,一些琐碎的事情也得报上来让他解决,朱樉要不是耐心已经磨练出来了,他早就恨不得跳起来了!
朱樉如今急需要对下面的那些牧民进行扫盲,教会他们基本的规矩,省得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太过简单粗暴的执行办法,暂时还可以解决,但是要是大家都习惯了这样,往后可就不好办了!
朱樉从朱元璋那里才拿了名单,盘算了一下人数,立马就准备起草相应的规定,那些文臣过来,就是为了教化的,那么,那一个人需要负责多大的地方,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都得先说好了,免得他们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混个资历,这不是占自己的便宜嘛!
至于和尚道士们,也是一样的,朱樉也是同样要下硬性指标,多少人要脱盲,要做出多少贡献,才有资格传道,要不然,你就是非法传教,是要被处罚的!
王明珠看着朱樉在那里奋笔疾书,凑过来一看,顿时哑然失笑,不过很快又是黯然起来,心里想着,也难怪大元这么容易就崩溃了,大元当朝的时候,除了贵族得了很多好处之外,底层牧民的生活又得到多少改变了呢?他们承担的义务很多,获得的收益却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为了元廷出生入死呢?
而大明呢,说是要教化,那就是真的要拿出实际的东西来,王明珠对此非但不会抗拒,反而非常期待。想着自个的兄长,王明珠暗叹一声,他是真的是生不逢时,以至于遇到了如今的下场。
听到王明珠微微的叹息,朱樉抬起头来,有些愕然:“明珠,你怎么这个时候过来,怎么不叫我一声?”
王明珠莞尔一笑,然后她露出了一个温柔的神情,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含笑说道:“我刚刚知道了一个好消息,所以决定亲自来告诉你!”
朱樉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