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七爷的世界 > 第50章 三山五园(二)

第50章 三山五园(二)

作者:天下第七的老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七爷的世界 !

    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

    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畅春园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启建。

    根据文献图档估算,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

    设园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

    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

    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

    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

    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

    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

    此后畅春园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

    至民国时期,畅春园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

    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

    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

    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

    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

    内垣的西北区黄栌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静宜园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

    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

    外垣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

    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外垣的“西山晴雪”,为着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别垣内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

    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

    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的建筑风格。

    庙后矗立着一座造型秀美、色彩华丽的七层琉璃砖塔。

    静宜园是曾经存在于北京西山余脉香山上的皇家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在清乾隆年间建造完成并定静宜园名,后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浩劫中损毁,1913年成为辅仁大学发祥地,现在是香山公园。

    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

    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

    明正德年间建上下华严寺。

    清康熙十九年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更名静明园。

    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玉泉山,金、元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称“泉趵突”,并赐为“天下第一泉”。

    玉泉山最早的建筑为金章宗避暑之所“芙蓉殿”,称玉泉行宫。

    玉峰塔,位于玉泉山主峰,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高47.7米,“玉峰塔影”为十六景之一。

    华藏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汉白玉石塔。

    澄照关,关上雉堞相连,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清代密宗摩崖造像,艺术价值极高。

    至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在此建上、下华严寺,及金山寺、崇真观、望湖亭等建筑。

    清康熙十九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改名为“静明园”。

    乾隆十五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

    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饮誉京都。

    静明园全盛时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誉。

    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万象”等庭院。

    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曰“一池三岛”。

    湖之两岸是“玉泉趵突”,泉侧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谓全园景观荟萃之地。

    东山景区有影镜湖,楼阁错落,丛生翠竹故名“风篁清听”。

    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水榭,西岸为“影镜涵虚”一景。湖南岸有“分鉴曲”“写琴廊”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