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大唐皇子 > 第三十二章 关中流民心生忧 二...

第三十二章 关中流民心生忧 二...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大唐皇子 !

    房玄龄没说话,沉默了下来,这一个月的米粮又如何来筹措呢?一笔巨大的数字,可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自己也为难起来。

    “父亲,孩儿有话要说。”李恪是站出身来,声音朗朗地在大殿之上回荡着,无论是房玄龄还是李世民都露出了很感兴趣的样子,不知道这个李恪又会给大家什么惊喜。

    “父亲,当前之事,只有在长安以及洛阳施行粮米管制了。”李恪面对着李世民的目光,声音变得清朗起来,大殿之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听得见。

    “管制?不知道殿下的管制是什么意思,还是请殿下说的更清楚才是。”房玄龄在脑海之中,仿佛是抓到了什么要点,迅速的问道。

    “米价如此之高,是长安以及洛阳的米商囤积所至,在长安之中,这样高的米价,百姓实在是承受不起,同时,没有更多的钱去购买衣物,这样长安之中的货物就流通不起来,请父亲着尚书省门下省,在长安之中进行粮价的统一价格,超过了这个价格,若是有人举报,就视为囤积。这样,长安的米价若是固定了,关中的形势就会安定下来。”

    李恪侃侃而谈,大殿之中是一片安静,萧瑀脸上是露出了笑容,他自然是知道,李恪是已经给这些人也太多的惊喜。

    “不妥,若是这样的话,那些百姓趁着粮食降价不是要自己进行囤积吗?”长孙无忌站起来道,反驳李恪的意见,自己就是看不得李恪的意见被大家认同的样子。

    李恪看着长孙无忌,目光之中带着稳练之色,萧瑀也看着李恪有一些紧张的样子。

    “百姓进行限购,不得多购。每天买过之后,这么长的队伍,再加上每天长安之中有着固定的营业时间,没有人可以等这么久的。”李恪胸有成竹道,

    “这,这果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办法。”长孙无忌看着李恪,自己的眼角抖动了一下,对啊,朝廷是什么啊,是天下的首脑,自己还在想着这么去迎合那些商家,非常之时,还受到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吗?

    “臣附议。”一名大臣站了出来,李恪看了一眼,是刑部尚书李道宗,“今日刑部之中,为了粮米上涨之事,有很多的人被迫偷盗,臣以为粮米管制之事,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长孙无忌看着李道宗最近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自己想不出什么样的理由进行反驳,果然是一会有更多的大臣走了出来,表示赞同李恪的意见,长孙无忌的眉头是皱的更深了,不由得回头看了李承乾一眼,在心中叹息了一声。

    就连是萧瑀和房玄龄也表示附议李恪的提议,李世民点点头,道:“蜀王挂念国事,朕心甚慰。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各自商榷此事,,由皇城使和武侯铺进行监督。”实行价格管制在大唐之中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以前,大唐实行的是盐铁专卖,但是还是允许商人进行贩卖的,但是这样的指定价格,由朝廷来统一进行管理,是在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萧瑀站出来道:“蜀王殿下当真是明睿之人,这件事情老夫是想了许久,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殿下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就已经是解决了难题,当真是举重若轻啊。”

    李恪在心中冷笑了一下,价格管制在后世,是面临着物资封锁着物品缺乏的无奈之举,但是凡是能采取这种方法的,都是说明了在利益和生存面前,有限选择生存的道理,是政府对于市场的干涉,哪里是这个时代可出现的,

    李世民的目光之中也是欣喜之色,这个问题是为难了自己一段时间了,但是没有想到是爱众臣都束手无策时候,李恪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已经是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虽然是现在还没有验证,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一定会很快见到成效的。

    王珪在一旁看着李恪,也站起身来,躬身道:“陛下,臣也认为是蜀王殿下的提议极是,长安之中的粮米都被这些粮商所囤积,一个月之后,等到江南和淮南的粮食运到之时,官仓的粮米可以限购,几日之后,长安之中的粮商即使是不在降价,在官仓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降价。”

    王珪作为侍中,乃是宰相,就意味着;李世民和王珪已经是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李世民的脸色和缓下来,大唐现在在灾害最大的问题就是稳定,而王珪做为宰相同意了这个提议,剩下的工作,就剩下了门下省的批驳了。

    “数十万的流民东下的问题,前几日朕已经几个大学士已经是商量了几日,虞世南学士给大家说一下,诸位卿家都参考一下,然后在与朕商榷。”

    虞世南是李世民在秦王府之时的高参,站出身来,看着众臣道:“前几日,褚亮大学士也有曾言,隋文帝见关中大旱,关中粮仓满,而不肯救民,已决民望,而今关中流民即将东下就是,必须保证江南的粮食保证流民度过灾荒。”

    “只是人无事而生出祸端,而朝廷白白拿出粮米,又要补充淮南的粮食,决定以工代赈,雇用大批的流民修筑京杭大运河,不但是满足了流民的食物,还会有额外的奖励,作为是流民返回家中时的购买种子和农具的费用。”

    虞世南说完道,向着李世民躬身道:“陛下,而今是关中的流民都在渭水岸边,不能渡河,臣请中书省门下省早下决策才是。”

    虞世南回到了朝列之中,李恪看着虞世南自得的样子,想起了在几日的前面,虞世南和自己学习贾谊文章的时候,想必就是和褚亮两个人进行讨论的时候。

    虞世南对于自己还是照顾了许多的情面,若是自己太过突出,恐怕是会遭致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妒忌,看着诸位大臣,李恪心中开始下定了决心。自己日后恐怕是要低调一些才是。

    低调啊,低调才是王道啊!

    王珪露出了迟疑之色,道:“既然是实施仁义之道,这样会不会让民众失望,而产生不怨恨之意,隋炀帝因为修筑大运河,官吏收刮甚急,民声载道,陛下还需要是深思之。”

    李世民点点头,今日大唐的政治和经济都需要仰仗大运河,有谁能知道,为了开辟这条大运河,隋炀帝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举天下之力,只是因为急功近利,搜刮良多,官吏凶狠,百姓尽皆揭竿而起,在辽东征战的将士都被迫回师洛阳,天下陷于是纷争之中。

    “宰相之言之有理,凡是老弱病残之人,都供给饮食,但是青壮之人,若是参与修筑运河之人,以工匠对待,若有不公之处,可推举首领与长安与洛阳的县衙商议就是。”

    李世民还是感到不放心,对于招募流民去修筑运河之事,需要是找到一个得力而又威望之人去做而已,看着众臣,道:“朕想派人去长安县城之外招募人手,修筑运河,诸公那个愿意与朕分忧?”

    大殿之中一阵沉默,去和那些已经在饥饿的边缘的流民去教导,无疑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要爆发的火山上面,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大臣们都在沉默的时候。在一片沉默之中,李恪站出身来,道:“父亲,孩儿不自量力愿意承担这样的重担,请父亲恩准。”

    李恪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着,许多人都看着还没有到弱冠之年的李恪,心中都是在默默的思索着,主动请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蜀王殿下最近是出的风头已经是够多了,先是建议六品以上的官员人人上书,然后是建议对于粮食,实行价格管制。现在又主动去做大家都想碰的烫手的芋头,究竟是要做什么呢?

    李世民看着是李恪出来,眼中闪过了一丝失望的样子,很快的掩饰起来,笑了起来,道:“朕是真的没有想到,朕的儿子首先是先出来,要替我分忧,恪儿,你忠诚可嘉,只是年龄还是太小了,朕若是让你去的话,岂不是让许多大臣失望呢?”

    “陛下英明,蜀王殿下为人纯孝,肯于担当,臣以为蜀王殿下有陛下的英勇之风。”萧瑀站起来道。

    “陛下,蜀王殿下在深宫之中学习,不知民间之事,还需要是历练几年,前几日微服出宫之时,还遭到了刺杀,臣以为,当下之事,还是要派一些稳练的大臣前去为好。”长孙无忌站出来道。

    高士廉也站出来道:“臣以为长孙大人的话极是,蜀王殿下是一个藩王不宜过多的参与到国事之中。”高士廉比在长孙无忌说的还是要清楚,蜀王做的过多,恐怕是要让李承乾感到威胁了。

    李恪转过身来,看着高士廉,高士廉与李恪对视着,冷冷的道:“若是我为庸碌之人,是一个毫无才干大的话,高大人以为对于大唐就是最好的事情吗?”

    “老臣未曾如此之说,是殿下多虑了。“高士廉面对着李恪的指责,手中持着笏版,保持着自己的风度。

    “芝兰桂树,都希望生张在自己家的庭院之中,若是我如同晋武帝的儿子那般,问百姓为什么不吃肉度过饥荒的时候,对我就是放心了。”李恪心中的怒火燃起,朗朗的道,忘记了自己适才要低调的想法了。

    “老臣说了,老臣并无此意,是殿下误会了,”高士廉也发起火来,自己是老臣,连李世民见到了自己都要恭恭敬敬的,李恪之后这样的质问自己让自己下不来台,心中对于李恪也多了几分愤怒。

    “父亲,恪儿前几日去长安城外,见到长安城外是天地荒芜,百姓生计萧条,心中是有不忍之意,只愿是自己能够有菩萨心肠,能够为流民尽一份心意,既然是长孙舅舅和高大人这样说来,孩儿几日回到学宫之中,吟诗作赋,不在出宫。”说完之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之中,目光之中,俨然是受了委屈的不屈之意。

    请大家支持啊。我会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