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入编的那些事儿 !
每年的公考大军,第一次分流都是从笔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开始的。大多数考生公考信心的积累,也是始于第一次入围公考的面试。尽管从结果上看,面试圈的考生最终失望的依然还是大多数。但一次入围面试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不少人坚持公考的精神支柱。
因为在漫长的上岸之路里,绝大多数考生的万丈雄心都是被日复一日看不到的希望磨灭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人在付出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纠结投入回报比。
如果把公考的过程和结果倒置,在确定得到一个上岸的结果后,无论给备考的过程如何加码,任何人都不会有一句怨言。然而一旦结果被隐藏,备考的过程立马就会呈现出现实的众生相。
公考是有标准的公平
很多公考失败的考生,都把时间浪费在了公考公平的讨论上。限制学历不公平,限制年龄不公平,限制专业还是不公平。只要我不能上岸,就是不公平。
人的一生就是在享乐中摆烂而又在摆烂中后悔的过程。具体到公考,总是期望着公考绝对公平的人永远都在为“我已经尽力了”寻找背书,而从来不从自身问题找原因。公平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努力下多样化选择的权力。
当你抱怨公考的学历限制时,永远不会想起自己追求学历时选择了在享乐的泥坑里打滚儿的惬意样子。公考是公平的,但任何一种公平都不会否认别人上一阶段的努力。如果公平没有标准,那就是纵容摆烂。
公考是一次救赎
正是因为公考是有标准的公平,所以公考给了绝大多数人进入赛道的机会。平心而论,在公考里挣扎的大多数考生,都是有更换赛道的迫切需求的。更直白点说,但凡在就业市场能成为香饽饽,就不会对公考表现得这么执着。
人生是阶段性努力的接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进入公考新赛道的考生都有上一段努力过程中的遗憾。越努力越幸运的全部意义是依靠努力实现了选择的多样性。而新赛道的选择是成年人的自我救赎,公考只不过是救赎的其中一种。
在上一阶段的努力中缺位越严重的考生,在公考中完成救赎的难度就越大。如果没有迷途知返的懵懂,一个人的历史欠账永远也不需要还。还账的代价很沉重,在公考里也一样。
公考的代价
公考的备考状态,缺少的是可以量化的预期结果。而对预期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每个考生在公考里付出的不同代价。每个考生在公考里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所以各自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
在选择多样性的高阶考生眼里,公考始终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佛系结果。但在顶着就业生存压力、扛着全职备考苦楚的考生看来,公考失败是不能接受的选择之痛。
但对于处于就业洼地的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怎么选都是痛苦的。即使跳出了公考失败的风险,也不一定在就业市场得到正反馈。
世事之难,不只公考。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