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大明鸿图 > 第二百四十一章: 文武之道

第二百四十一章: 文武之道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大明鸿图 !

    崇祯看着低头沉思的阎应元,暗暗的叹了一口气,他明白阎应元现在心中的纠结与不甘。他也知道,在此时的大明,让一名举人报考武举有多难。

    其实,对于崇祯来说,想要用阎应元,或是说要将阎应元用在军事上一点都不难。只要下一道旨意,直接赐予阎应元一个进士的职称,再将他安排进兵部或是之后要设立的天策府都很容易,而且阎应元也必然会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但是,在这件事上,崇祯却想得更多。

    从后世的记忆中,崇祯知道在历史上,在明朝的最后几年,也曾有人提出过,“今日不重武臣,故武功不立。”之语。当时的崇祯皇帝也曾专任大帅,下旨让他们不再受文臣节制。可是,不到二三年,不少的武臣便开始拥众自重,“与贼相望,同事虏略”。到了南明鲁王监国时期,更是有了“武强而文不肯弱,遂相持起衅。”的情况。而文武相争也耗尽了大明最后的一丝元气。所以,崇祯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文臣武将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如何才能在之后的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的情形下,文臣武将能通力合作。

    思索了许久,崇祯觉得找一个既能融进文官圈子里,被文官群体所接收,又能出身武举,有着超强统帅能力,让武将们心服的人作为桥梁,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然而要寻找这样一个人却并不容易。在崇祯后世记忆中,明末的那几名出色的军事统帅,一部分是已经经过科举进入了文臣范围,比如,被后世无数网友推崇的卢象升,天启二年时便已考中进士,而后初任户部主事,升任员外郎,此时已经被升任为大名知府。

    再比如被后世说成大明最后希望的孙传庭,万历四十七年便中了进士,初授永城知县,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而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此时他已经被崇祯召回京城,在兵部任郎中。

    还有那个虽然最终投降满清,却有着不凡的军事能力的洪承畴。他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天启二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升陕西督粮参政,现在依旧在陕西任职。

    这三个人都是崇祯那份名单中人物,也是崇祯知道的能统兵的帅才。但是三个人都是进士出身,品阶官员,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武将态度,必然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难将武臣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在崇祯刚刚穿越时所拟的那张名单上,除了这几个人之外,还有一些在后世有名的将领。比如二曹—曹文昭,曹变蛟叔侄两人,以及满桂,勇卫三将等。这些都是纯粹的武臣。由于多年的习惯,这些人在文官的面前多少都会变得进退失据,就连自己一直在不断改造的勇卫三将,在他们身上崇祯也曾发现过这样的问题。

    所以,崇祯在思考可很久之后,将这个沟通文武的人选放在了名单上的第一位—阎应元的身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要将阎应元从明法科中试的名单上拿下来的原因。

    刚刚,就在崇祯在另一处雅间中用完饭,在徐应元和方正化的一在请求下,正准备回宫之时,却收到了皇城局王体乾转过来的消息--阎应元就在这座酒楼中。同时那消息中还提到,阎应元会在这次聚会后离开京城,请旨要如何办理。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崇祯竟然起了见一见阎应元的心。所以,也不理会那两个太监的啰嗦,直接推门就进到了阎应元所在的雅间。

    当崇祯看到阎应元由于落榜而显得落寞的神情时,觉得这正是劝说阎应元参加武举的好时机,因此,崇祯才说出刚才的那些话。

    此刻,看着阎应元犹豫不决,崇祯便开口说道:“丽亨因何踌躇,龙某尽知。你怕是认为武夫粗鄙,地位低下,而且由文入武仿若弃明投暗吧。”

    阎应元微微抬起头,紧皱着双眉看着崇祯。

    崇祯面容整肃的继续说道:“天地之道,惟阴与阳;治世之具,惟文与武。文与武,便是家国天下的阴与阳。一个国家的安定与战乱,就是在这种阴与阳不断的变化所产生的。也只有文武并用,才能让国家的阴阳相济,才能让国泰民安。就如张叔大所言:‘夫戡乱之时,固宜用武,亦必济之以文;守成之时,固宜用文,亦必济之以武。’就龙某看来,文武之间地位相差悬殊并不是国家之福。当今圣上锐意进取,在此事之上,必会有所变革。。。。。。呵呵。”崇祯笑了笑,向阎应元身边靠了靠低低的声音说道:“说不定,此事已在他老人家的计划之中,很快就会实施。”

    看着阎应元投过来的惊愕异样神情,崇祯微微笑了笑。停了一下崇祯继续说道:“想来丽亨一定看过了那份《大明报》吧。”

    阎应元点点头。

    “在那大明报中,曾经刊发明文。原来的武举已经变为知兵与善战两科。善战科暂且不说,那知兵科便是为愿为国投笔从戎的士子所设。”

    阎应元慢慢的点点头,沉吟了片刻说道:“龙兄所言,确是金石之言。不过,某现在心神不宁,难以明断。此事毕竟不是小事,某还想细细思之。”

    崇祯深深的看了阎应元一眼,微微笑了笑说道:“那是自然。”随后他便站起生,望着众人说道:“与诸位一聚甚是快慰,不过,龙某还有些私事需办,就先行告退了。多谢诸位。”说着,再次对着众人微微躬了躬手。

    屋中的几个人,连忙起身还礼。而后看着崇祯带着几名仆从迤迤然的离开了雅间。

    不知为何,在那个不请自来的年轻人走了之后,众人便失了兴致。几个人互道珍重之后,便纷纷的离开了酒楼。

    张友华似乎喝的有些过量,不过他却拒绝了周琏派轿送他回去的提议。不过,他却晃晃悠悠的拉着阎应元的手,非让他陪着走回所住之处。

    站在那个酒楼的门口目送其他几人离开后,阎应元便搀扶着张友华,在京城中的胡同中缓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