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配音天王 > 第209章

第209章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配音天王 !

    爬树,成为了陆川为美美设计的一个成长线索。虽然不舍,但最终丫丫还是放女儿爬上树梢,分别的时刻总会到来。

    熊猫母亲抱孩子的那个细节和人非常像。它去宠溺自己孩子的方式和一个人类母亲宠溺自己孩子的方式也是完全一致。

    所以我自己经历了有后代这件事情后,突然发现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在平平淡淡的素材里,突然看到动物生活中有光的那一面。

    雪豹达娃则出演惊险动作片,神出鬼没,要拍摄到它们的影像,真的很不容易。

    比起熊猫妈妈对孩子的宠溺,达娃略显高冷。毕竟这位母亲在高原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必须时刻坚强刚毅。

    它是个出色的猎手,也是位出色的母亲,辛勤地捕猎是它爱自己孩子的方式。

    除了要捕捉灵活敏捷的猎物,还要随时和其他雪豹切磋武艺,防止它们入侵领地、伤害自己的孩子,太不容易!

    但好景不长,担心的还是来了。在幼崽断奶,需要食物的关键时刻,达娃却被其他几只雪豹赶出了领地,抢走了猎物。它只能带着幼崽来到一片更加荒芜的区域,而且地形也不熟悉很不利于捕猎。

    寒冷的冬天来到,猎物越来越少,达娃也越来越虚弱。在一次追捕中,它被岩石割伤了爪子,境遇雪上加霜。

    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崽,一边是望尘莫及的敏捷岩羊,怎么办?

    强大的母性让它只能铤而走险,去攻击体型巨大的牦牛。结果可想而知,它被全力保护幼崽的牦牛母亲狠狠撞击身体,一下、两下、三下……

    最终没有熬过这个漫长寒冷的冬天。

    被拟人化后的悲情,和大自然真实的残酷结合,让我们感觉到,天地间的生命,或许有着想通的灵性。

    谁说感情只能属于人类?

    比起世界的最高主宰,我们做得更差的一件事情,是尊重和我们共同生活的其它生灵。

    为了这些真实美丽的影像,摄制组深入多个自然保护区,花了一年半时间,记录350个小时的素材。拍摄期间大家严格遵守动物纪录片制作伦理标准,不投喂,不干涉动物的自然生存或影响它们的习性。

    镜头可以为动物的生活编排出一个故事,但绝不用干扰它们的方式。有剧本,有剪辑,但唯独现场不能有导演。一切都只能等,等待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

    为了一个延时拍摄的好光线,摄影大哥全副武装等待在荒原上,半个小时,又半个小时。阳光没来,倒是等来大雪雷雨。

    好的故事片与好的纪录片的共同点,在于大量动人的、有信息的细节。

    宁远最近最近听到一个形容男人的妙词:脆弱感。

    乍起来好像贬义词?

    不对这是一种魅力,有点忧郁,有点含蓄,基于心中有点深刻的矛盾……

    但归根结底,必须已经证明了自己才行。

    哥哥张国荣、金城武、朴树等……

    但最近又有一位话题中心人物,似乎也符合标准:张亚东。

    人家当然已经证明自己,近三十年来,国内华语乐坛顶级音乐制作人。合作过的歌手有窦唯、王菲、朴树、莫文蔚、李宇春、许巍等等。

    不是和大牌合作,证明他大牌。是大牌往往得和他合作,来证明自己已经大牌。

    早已从幕后进入大众视线,说实话这很难,放眼娱乐圈绝无几个。但这两年他因为《乐队的夏天》进入话题中心。大家亲眼看着这位幕后大牌,身体前倾,永远温柔,认真而沉思地表达着自己。

    瞬间我们仿佛明白,那些圈内女星窦某、瞿某、高某,为什么都曾对他如此着迷?

    从青年,到中年。一个04年的老视频里,张亚东坐在酒吧,安安静静地弹唱《在路上》。年轻的时候竟然这么少年,清澈得几近透明。

    现在5岁,依然清澈,毫不油腻。自然,大众迷妹也无数。

    宁远看着最近一期《十三邀》,一期甲乙方都显得真诚,也充满思索的访谈,主角就是张亚东。

    这次说的话比《乐夏》多,这次坦承的东西,也比乐夏直接。甚至他有点学许知远……主动拿出内心困扰的事去问别人,并不are别人是不是真的能回答这些问题。

    有些动作证明他的自我剖白。比如转动戒指,比如低头沉吟思考……

    关键是思考后,会说出一些爆款之语:我这样说吧……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长这么大为止。

    这就吓人了吧?

    活5年一天没做过自己。你信吗?

    因为这句话足够真诚,听众也产生了足够的诧异与怜惜。更主要的是听众的困惑:

    一个业内顶级音乐制作人,无论从专业、知名度还是财务自由上,都可以说实现自己。那么你到底弄丢哪个自己?

    看过《乐夏2》的观众会发现节目上的张亚东,比《乐夏》要缄默得多。第一季会对很多乐队真诚而热情地说特别好。

    第二季频繁欲言又止,好像心中出现很多规则和束缚?

    镜头前许知远问:这些年你也做很多音乐节目的评委,觉得年轻一代的普遍精神状况是怎样的?

    “有时候在当下的作品里,看不到这个人,看不见真的他。每个人都不爱自己,忽略自己,都更爱某个概念、某个观念。”

    言下之意是我对他有点小意见,但不合适说。他们有经验、有技术、有风格……唯独缺少我所期待的,某种自我表达。

    这是在评价某几支乐队?

    不,这是在聊整个年轻一代,在聊整个音乐行业的创作人!

    经常会有人拿来一首歌,给一个模板,说这首歌要这样这样的听感。但那些个人化的东西呢?那些内在呢?

    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你的创造力,都要的是你的复制能力?

    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没有几个创作者,多的是产品经理?

    站在音乐流水线前,开始怀疑推动流水线的整体动作,到底意义何在?

    进而认为,流行音乐的青春期和激情创造期,也许早已结束?

    也许音乐的花样已经玩完,所以表达才日渐贫乏,或者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