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女太子 !
啪!
金碧辉煌的殿檐下,一名年轻有力的太监挥鞭一甩,发出一声脆响,然后一连三声,这才唱念,“上朝~”
姜骄身着太子朝服,余光扫了眼身后文武大臣,迈步走上石阶。
入了金殿,她于御前盘龙柱侧站定,身后百官依次而立。
说是百官,实则非朱紫贵臣不得入殿。非四品以上者,都在殿外候着,并无面圣参奏之权。
大隆设有中书院,阁臣不少,然统领阁院的仆射却是空缺,无论左右,都无人领受。
这一点,算是当今皇帝多年旧习,他不设真正的宰执,群臣慢慢也就习惯了。
凡遇事,多是中书院的阁臣互相商议而定,然后或报或令。
这不,皇帝未至,他们便开始低声交谈起来。
“李大人,您说陛下怎想起上朝了?”
“是啊,老夫也是茫然。”
“杨阁,您消息灵通,可知晓什么?”
“这话说的,陛下圣意,我哪能参透?”
“杨阁,真没消息?”
“……”
姜骄侧头看去,只见杨砚含笑立于当中,四周大臣围绕,互相交谈。
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关系盘横交错,可这杨砚却在其中如鱼得水,说不清他是哪党哪派,可偏就混得风生水起,与人为善,从没听说得罪谁。
议论声稍大,姜骄想了想,随即横跨一步,沉声喝道:“肃静。陛下将至,百官归位!”
既无仆射者,太子当整肃朝纪,以待君临。
打个比喻,皇帝是班主任,左右仆射大抵算是班长,其他阁臣便是各个班委员。
班主任快来上课,班里纪律混乱,又没有班长,那他这太子,姑且就算是助教,站出来说一声,不为过。
可问题是,谁见过太子行使过这权利?
群臣愕然,一时间竟没谁动。
到是杨砚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仔细看了眼姜骄,随即率先走至自己的位置,持笏默立。
诸臣这才禁声复位。
见此,姜骄亦是不再多讲,默默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正等着,一道苍老的声音从后响起,“殿下此声,颇有威仪。”
是狄怀恩。
中书院阁臣之一,领御史台,权利不小,算是一派之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因皇帝纵容朝政,因此不见皇帝则矣,一见必定要吵得面红耳赤。
他代表着,朝中一些固执,但尽心者。
回头看向他,只见其目露赞许,似乎在说她早该这么做。
嘴唇一抿,姜骄冲他微微点头,然后这才重新站好。
“皇帝至,百官参见~”
“臣等参见陛下……”
终于,姜检到了,群臣见礼,而后便走了遍流程。
然后,便是群臣上奏。
“启奏陛下!南地难民至今已不下数万人,百姓流离,盗匪横行,当从速决断。”
“启奏陛下,北原部落已退,然幽州百姓当从速安置。”
“今年先有亳州旱灾,后有朔州瘟疫,值此年月,陛下当率臣等,焚香上表,为苍生祈福。”
“胡闹!百姓如此,不思安置,何以再耗人物?”
“今年之灾甚多,恐为上苍降祸,焉能不闻不问?陛下诚心修道,若伐木建坛,上表苍天,定能为黎民众生,换来福运。”
“不可!”
群臣很快乱作一团,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姜检没去看他们,十二道硫冕下的目光,一直放在姜骄身上。
又过了一会,他手指微微一动,身侧一直全神贯注的老宦官当即上前一步,沉声一喝,“肃静!”
群臣这才止住争吵。
只见姜检漠然环视,随即淡淡道:“中书院呢?你们可曾拿出个章程?”
只见狄怀恩当即站出来,黑着脸开口,“回陛下,从速赈灾,以安民心。派兵剿匪,以止动乱。”
“既然如此,那还吵什么?”姜检看向他,“如此去办便是。”
闻此,狄怀恩毫不掩饰地冷笑出声,“呵,国库无银,户部无粮!”
双眼微眯,也不见姜检有何恼怒之色,“户部尚书何在?”
“臣在!”
一名脸颊圆滚,腰宽体胖的大臣站出来,只见他擦了擦额上冷汗,苦笑道:“陛下,户部账上银粮实在不足啊,便是臣咬碎了牙,也只够救一地之民。或为亳州,或为朔州,便是幽州也勉强可赈,欲先赈何地,敢请陛下明示。”
何地?
姜检轻叩着扶手,默了一会,才幽幽出声,“无旁的法子?杨砚,你说。”
只见杨砚站出来,微微拧眉,“回陛下,幽州为外祸,亳、朔二州为内灾。依臣所见,当派得力干将,坐镇幽州,先严防北原再次出兵。而后再选两位钦差大臣,分赴亳、朔,以安民心。”
“杨阁……”一旁圆滚滚的户部尚书苦笑道:“真没银子,三地同治,那能救一地之钱粮便要分为三分,若是处置不好,恐三地皆乱。”
杨砚余光瞥了他一眼,沉声道:“天灾人祸,牵连甚广,既然朝廷无力。不如广招告示,向天下豪商士绅讨捐?”
“倒也是个法子。”姜骄随意道:“不过讨捐银两,恐是杯水车薪。还有法子吗?”
“有!”狄怀恩大步站出来,并无意外,他又重提青州盐运改制之事。
说完之后,他面如黑铁,咬牙恨声道:“青州盐商,富甲天下,可所上报之税,却不足其利之万一,定有奸人从中作梗,谎报欺瞒!”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书院阁臣连带其他大臣纷纷撸袖子站出来,与他争吵起来。
见此,姜骄微微抬头,正好看到姜检的目光看来。
“肃静!”
“骄儿,你觉得该如何做?”
皇帝询问太子,所有人皆是一愣,随即默默看向她。
只见姜骄攥了攥拳头,侧步而出,“回父皇,此事在朝堂议论,绝无解决之法,总不可能吵出来钱粮。儿臣以为,当如杨阁所讲,先派钦差,稳住民心为第一要务,而后缓缓图之,治之。
三地之民,绝不可择一弃二。否则无论选何处,天下百姓闻之,必损朝堂威仪,父皇威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