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朱棣从天香楼出来后,心事重重。
句容的发展,的确让他震惊。
可深层次的东西,让他隐隐有些不快。
大明的繁荣昌盛,必须建立在政治清明的基础上。
忘了初心,必然会惹来祸端。
“王守敬,还是太年轻了。”
“试想一个孤苦无依之人,没有父母长辈的帮衬、教导,难免会误入歧途。”
朱棣没有急着下决断。
他要再走走,再看看。
璀璨的大世,让朱棣心潮澎湃的同时,也变得细致入微。
他要开创新的盛世,证明自己是对的。
那么必然要接纳一些琐碎。
这是朱棣的胸襟、气魄。
历史上朱棣能够开海下西洋,就证明了他绝非等闲之辈。
迤逦时光昼永,气序清和。
朱棣巡视着句容长街,一派欣欣向荣。
百姓觥筹交错,偷得浮生半日闲,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意。
郑和陪侍在朱棣身旁,谨小慎微。
“如果整个大明都能如此,咱的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
朱棣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重责。
靖难之役,他是自保,也是自证。
无论过程如何,朱棣都已夺取了天下,成为大明之主。
他是掌舵之人,更希望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最辉煌的一笔。
朱棣继续往前,市井一新。
美食盈市,罗绮满街。
丝篁鼎沸,宛若云外。
小巷里还有孩童嬉戏,欢声笑语中,诗词朗朗上口。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童言稚语,却带着一股人性的冷峻。
朱棣浑身一震,买了一串糖葫芦,忽悠一名孩童道:
“这是谁教你们的?”
“王县令。”孩童脱口而出道。
朱棣惊愕不已,询问道:“可曾入学启蒙?”
“当然!”
“咱们句容县六七岁的孩子,必须到学堂学习。”
“王县令偶尔会来给我们讲课。”
孩童在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格外地骄傲。
“家中负担得起你读书的费用?”朱棣追问道。
没想到孩童翻了翻白眼,鄙夷道:
“先生是县里请的,又不用家里花钱。”
“我爹是烧砖的工匠,工钱足够养活一家五口。”
朱棣彻底震撼了。
他知道句容的百姓很富裕,没想到富裕到如此程度。
“买书不得花钱啊!”朱棣语气温和地辩驳一句。
“不用。”
“王县令都为我们考虑好了,所以建立了一座图书馆。”
“图书馆里有十万册书,免费供给句容百姓借阅。”
孩童语出惊人,已经超出了朱棣的想象。
“图书馆?”他露出疑惑的神色。
“不会吧?”
“你连图书馆都不知道?”
这一次轮到孩子震惊了,他指了指路,慷慨地邀请道:“你可以去看看,反正不要钱。”
朱棣很感兴趣,于是欣然前往。
他来到了一处别致的楼房,与大明的建筑风格迥乎不同。
这是以砖头搭建成的五六层高楼。
巍峨屹立,气势非凡。
朱棣验明了“读书人”的身份后,可以在一到三层自由活动。
书籍可以借阅,但不能带走。
图书馆已经人满为患,安安静静的没有一丁点声响。
忽然!
朱棣被一人的身影吸引。
此人麻纱单襦,目光锐利有神,自然而然流露出读书人的清贵。
朱棣有意结交一番,遂上前招呼,没想到陈济竟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然后带着朱棣上了四楼。
“阁下是第一次来图书馆?”
“不错。”朱棣坦然道,“可有什么讲究?”
陈济指了指墙壁上的字帖,朱棣顺着他的视线望去。
“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朱棣恍然,与陈济交流起来。
没想到陈济玄谈精妙、识见非凡,竟让朱棣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此人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才学不在解缙之下。
“阁下博闻强记、满腹珠玑,何不为朝廷效力?”朱棣目光灼灼地望着陈济。
陈济也感受到了朱棣的威仪气盖,觉得此人必为达官显贵,因此并没有怠慢,只是喟然一叹。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在下志在修一本集中华文化大成的百科全书,苦等时机罢了。”
朱棣不动声色,暗暗记下此事。
朝廷的确在修《太祖实录》,朱棣托付给了解缙。
这是小工程,朝廷并没有大动干戈。
“志恒说过,当今天子雄才大略,一定会修书。”
“所以我到应天府来碰碰运气。”
陈济知道,此事十分渺茫,所以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
“如今朝廷府库空虚,恐怕很难支持修书。”
大明现在有多穷,朱棣最清楚不过了。
“我相信志恒,他从不说大话。”陈济坚定道。
朱棣望着陈济的神态,心中惊叹。
莫非这个“志恒”,也是和陈济一样的大才?
可笑方孝孺自以为朝廷缺了他就不行了。
解缙、陈济哪一个的才学,不在方孝孺之上?
大明王朝永远不缺乏读书人!
朱棣也不会轻易地妥协。
“志恒说过,实在不行他就辞官从商,支持我的修书大业。”
“可是他已经辞官七次了,每一次都失败。”
陈济吐出一口浊气,心神愈发空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朱棣试探着问道:“天底下,真有不愿做官之人?”
“有啊。”
“志恒就不愿意。”
“他更想乘船出海,潇洒快活。”
陈济说起王守敬,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朱棣都愣住了!
“志恒是谁?”
“句容县令王守敬,志恒是他的表字。”陈济回答道。
朱棣一副见了鬼的神情。
还真的是王守敬!
“就算他去从商,也不可能筹备出这么多资金吧?”
朱棣有修书的意愿,也曾询问过朝廷大员,编纂一部集中华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需要多少银两。
结果朱棣得到的答案,让他震惊至今。
最少千万两!
王守敬怎么可能做到?
“一般人做不到,志恒还是有可能的。”
“他现在的家业,恐怕已经超过了百万之巨。”
陈济不经意透露的消息,让朱棣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