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 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第162章 不争为争的朱高炽

第162章 不争为争的朱高炽

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朱棣不装了。

    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了市舶司的成立。

    满朝文武皆是一震。

    “朕要在广州设怀远驿,在泉州设来远驿,在宁波设安远驿。”

    “以接待各国使团。”

    朱棣没有提“开海”之事,毕竟他还不想和朱元璋对着干。

    很多政策,都不能轻易改变。

    民间依旧寸板不可下海,经过市舶司后,可称为“官船”了。

    四夷朝贡的局面,谁都无法阻挡!

    这本是君臣心照不宣之事,现在朱棣摆到了明面上。

    他环顾八方,尽显霸道的皇威。

    谁敢上书阻止,朱棣就敢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群臣只能高呼“陛下英明”。

    泉州、广州的市舶司,成为了香饽饽。

    宁波府为何能够如此繁荣?

    市舶司的存在,功不可没。

    没有市舶司,王守敬很难进行招商引资。

    商贾们不会轻易地汇聚!

    现在,这一份利益将分割成三份。

    怀远、来远、安远三大市舶司,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姿态。

    这也极其方便了各省的商贾。

    宁波府的利润,是属于朱棣、属于皇室。

    谁都无法动摇。

    泉州、广州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很大了。

    至少也是几百万两的生意!

    臣子们争得面红耳赤,光是提供市舶司命内臣提督的任职名单,就足足十几个。

    朱棣冷眼旁观,担当最后的裁决者。

    要想掌控地方,除了树立威信,还必须对财政等进行管理。

    永乐一朝的统治,逐渐深入人心。

    朱高煦却显得闷闷不乐!

    上一次他要出海,被骂得狗血淋头。

    现在好了,几乎全面开放了。

    结果还是没有他的份!

    怎么就如此命苦?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哪里捡来的野孩子,哪有大明皇子的气派?”

    朱高煦喝着闷酒,和弟弟朱高燧抱怨。

    “老爷子不是赏了你一万两吗?听说还有一千匹蜀锦,各种番货,都是好东西啊!”

    朱高燧一脸地羡慕,却戳破了朱高煦的傲然。

    “这点银子能够干嘛?”

    “随随便便出海一艘船,都能赚十几万两。”

    “咱们也是自食其力,没干伤天害理的事啊!”

    “老爷子就是不满意,非要咱们过穷苦日子。”

    朱高煦一顿埋怨,肆无忌惮。

    “二哥。”

    “要不我去整几十条船,一起出海如何?”

    “只要不告诉老爷子,谁能拿咱们怎么样?”

    朱高燧语态狂傲,却也有狂傲的资本。

    他们就算不是大明储君,也是藩王!

    “好主意。”

    “我就是太在乎老爷子了。”

    朱高煦突然很自责,与朱高燧商谈出海之事。

    扶持几个商贾,岂不是手到擒来?

    二人密谋良久,最终敲定了方案。

    “这一次咱们兄弟,一定要挣得盆满钵满。”

    “最好将广州府,换成咱们的人。”

    朱高燧沉吟深思,似乎在脑海中推举人选。

    朱高煦身边的亲信,以及支持他的大臣,都是武将。

    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十分耀眼。

    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都格外地欣赏。

    要说跟政务沾边的杰出英才,朱高煦、朱高燧兄弟还真没几个合适的人选。

    等到他们鼓捣好船只,就被锦衣卫发现了。

    纪纲犹豫再三,决定隐瞒下此事,向朱高煦示好。

    现在大明储君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朱棣登基,也有一年多的光景了。

    储君的位置,要是再不确立,说不过去。

    朱高炽的身体,一直是朱棣最担忧的事。

    大明储君,怎么能如此羸弱不堪?

    再加上靖难诸将的教唆,朱棣很难下定决心。

    可以说,靖难之役是朱棣过得最苦的时候。

    那时候,是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跟随在朱棣身边。

    朱高煦还英勇地救了朱棣几次。

    靖难期间,宦官黄俨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

    “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

    朱棣不敢相信,询问朱高煦道:

    “尔兄素孝,那当有此?”

    朱高煦的回答,意味深长。

    “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

    方孝孺趁机离间朱棣和朱高炽。

    虽然失败了,可在朱棣心中依旧有这么一件事存在。

    众将支持朱高煦。

    文官集团,也开始发力。

    首先是兵部尚书金忠,在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

    暗示的意思很明显。

    朱棣上位,夺取的是侄儿的皇位。

    他要是罔顾立嫡立长的原则,大明以后一定纷争不断。

    朱棣没办法,又询问多人意见。

    解缙、黄淮和尹昌隆,皆一致推举朱高炽。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解缙称赞连连,最终画龙点睛道:

    “好圣孙!”

    大明不是只有二代。

    还有第三代,千秋万代。

    朱高炽屈身守分,从不争什么。

    朱棣答应过他,要立他为太子,推延至今。

    朱高炽也不以此寒碜自己的父亲,只是安安静静地尽孝。

    所有君臣、父子的礼数,都格外地周到。

    再加上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高炽不容忽视。

    朱棣辗转反侧,左右琢磨“好圣孙”三个字,最终和徐氏袒露心迹:

    “朕要立长子为太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徐氏当然不会反对。

    “全凭陛下做主。”

    翌日,朱棣召集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郑重地宣告了此事。

    “老大是太子。”

    “老二封汉王。”

    “老三封赵王。”

    并当场授朱高炽金册、金宝。

    朱高煦懵逼了,朱高燧也是瞠目结舌。

    “爹!”

    他们还想挣扎一番,却被朱棣一个眼神,怼了回去。

    朱高煦胸膛怒火炸裂,又不敢轻易发作。

    莫非,他偷偷出海的事,被爹发现了?

    朱高煦疑神疑鬼,憋屈地接受了册封,气咻咻地转身离开。

    连朱棣的面子都不给。

    朱棣看出来朱高煦不服气,为了避免生乱。

    他将汉王的封地,安排到了云南,和沐家制衡。

    朱高煦刚回到府邸,就收到了督促他就藩的文书,直接掀了桌子。

    “我何罪,斥我万里?”

    他找到徐氏哭诉,又大闹奉天殿。

    朱棣自知有愧,准许朱高煦缓就藩。

    一场闹剧,堪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