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书院 www.70shu.com,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 !
无数的奏折,堆积在朱棣的龙案前。
全都是来自浙江布政使,说的也都是同一件事。
宁波府给百姓,发放了二两银子。
这件事,看起来简简单单。
实际上,总共发出去五百多万两!
简直丧心病狂。
朱棣本以为,王守敬会好好地利用宁波府的赋税,为朝廷创造更多地税收。
没想到啊没想到!
王守敬竟给朝廷、给朱棣,带来了一个这么隆重的惊喜。
每个人二两银子!
“王守敬真的把宁波府,当成自己的家了?”
“他高兴了,就给子子孙孙发钱,一发就是五百万两银子。”
“他把朝廷放在哪里?把朕摆放在什么位置?”
朱棣怒不可遏,他左右踱步,空气中弥漫着帝王之气。
威严。
肃穆。
解缙、夏原吉等人,大气都不敢喘。
为了平息朱棣的怒火,他们把朱高炽都请来了。
除了朱高炽,谁敢在朱棣盛怒的时候说话?
“当初朕为了登基,向句容征收了百万两,如在昨日啊!”
“朕都过得如此拮据,他王守敬在干什么?宁波府,又在干什么?”
“舟山海宴,商贾、豪绅醉生梦死。现在又发放了五百万两银子,他们的日子,朕都羡慕啊!”
朱棣眺望东方,心驰神往。
他这皇帝。
憋屈啊!
一想到宁波府海商奢靡的生活,朱棣觉得自己这个皇帝,都白当了。
遥望,是神仙府。
近看,才知道是人间富贵家。
“爹。”
“宁波府给户部挣了几千万两,功劳是有的。”
“那预留的两成,也是您老家人答应的。”
朱高炽小心翼翼地提醒,朱棣深吸一口气,调整自己的心态。
“你说得对,朕的长子出息了。”朱棣沉声道。
那视线,可不像是好说话的样子,恨不得将朱高炽生吞活剥啊。
三地市舶司的统计,已经具体核算出来了。
朝廷开设贸易以来,商税暴增。
初步估算,相当于大明两年的赋税!
再加上宁波府的土地改造等等,以及持续收益、百姓还贷。
诸如此类。
王守敬为大明,多赚取了三年的赋税!
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郑和、以及整个舰队,也都有贡献。
但王守敬的点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棣可以修永乐大典了,一年耗费好几百万两。
除了永乐大典,还有修缮大运河,贯通南北。
这也是一项浩荡的工程!
再加上北平的整改、修缮等等,朱棣一年要花的钱,是洪武朝时的两三倍。
没办法,他要建功立业,超越洪武皇帝。
哪一样不要花钱?
朝廷拿走了大头,朱棣当然慷慨地给宁波府留下了一些,希望王守敬能够创造奇迹。
没想到奇迹来得这么快!
“爹。”
“王守敬做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必有深意。”
“咱们只看到了他花钱,可什么时候见过他亏钱?”
“王守敬,怎么可能做亏本生意。”
朱高炽信誓旦旦,一副很了解王守敬的样子。
朱棣心神一震,思绪翻涌。
没错。
王守敬不可能做亏本生意!
“这五百万两,已经发放下去了,他还能赚回来?”朱棣疑惑道。
“爹。”
“您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
朱高炽笑眯眯地凑上去,成竹在胸。
“说!”朱棣没耐心地喝了一声。
“王守敬是在为钱庄造势啊!”
“您看看,官府都能拿出五百万两,补贴百姓,朝廷那得多有钱?”
“把王守敬挂招牌上面,商贾们怎么可能不用永乐宝钞?”
朱高炽一语道破,令朱棣豁然开朗。
没想到还有这一层深意!
如果能够顺利推广永乐宝钞,对于朝廷的价值而言,何止是五百万两。
“你立即起身,去宁波府一趟,替朕看着他!”
“朕倒要看看,王守敬能够做到什么地步!”
朱棣目光威严,透过了悠悠岁月。
永乐宝钞的意义,超乎想象。
大明以白银作为货币,开海以后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原。
说得好听一点,叫做贸易顺差。
大明老厉害了。
实际上,明朝根本不产白银,云南一年产十万两,都值得大书特书。
结果呢?
各种白银涌入,以上亿计。
西方以东瀛、美洲的白银,大肆购买明朝的商品。
相当于什么?
一国货币权,在商贾、在西方。
能不崩盘吗?
因此,永乐宝钞的发行,王守敬志在必得。